漫谈丨修政德以安民心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江斌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8年06月21日 16:57:40
在工作中,究竟是以群众满意为目标,还是打着为民的幌子谋私利,检验着工作的价值导向,也折射出领导干部的政德问题。
一条公路,去年造了今年修,大洞小洞不停地补;一种督察,来时“蓝天白云”,走后“乌烟瘴气”……在工作中,究竟是以群众满意为目标,还是打着为民的幌子谋私利,检验着工作的价值导向,也折射出领导干部的政德问题。
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激发了党员干部立德为先、执政为民的活力。然而,某些人的表现却在提醒我们,“不修政德,亡於不暇”。
现实中,政德不修者有三类人。一类是“不为之人”,其身在岗位、眼朝屏幕,专注于私、无心于公,工作只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类是“乱为之人”,这种人喜欢秀政绩、争彩头,为面子让人“挑灯夜战”,为指标让人“填海造田”。一类是“难为之人”,他们得陇望蜀、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老觉得“风景在别处”。凡此种种,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己大于利民、形式大于内容、官气大于人气。
政德好不好,关键要看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若片面追求“个人价值”,忽略甚至不在乎群众感受,政德便出了大问题。政德不修,民心岂能安?扁鹊曾言:“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政德缺失者,当修“三字”。
一修“忠”字。“天下大德,莫过于忠。”新时代何以修“忠”?在“两学一做”中铸信仰之魂,在不忘初心中立信念之柱,在砥砺奋进中炼精忠之身。看自己的双手为民做得够了没有?看自己的双脚为民走得够了没有?看自己的智慧为民尽得够了没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前提,确保两脚落地;以过硬的本领能力为保障,确保双手在抓;以崇高的精神境界为追求,确保把民牢记。
二修“责”字。心中有责,就会严守公德,一路前行。廖俊波在政和工作期间,曾经3天跑4个城市、会见6批客商。杨汉军在生命的最后10天,辗转亚欧5城、行程18000公里、参加公务活动和人才座谈会24场、乘坐红眼航班3趟、批阅文件30多个。他们就是尽责的典范。何以修“责”?把高度的责任感转化为加强学习的紧迫感,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以务实之心为民服务,以谋事之心为民分忧,以创业之心为民谋福。把权力用在该用的地方,做到不碰底线、不越红线,依法办事、以身作则。
三修“廉”字。百行德为先,为政廉为首。包拯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方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无论为人为官,就当一生正气、两袖清风,就该清清爽爽、干干净净。修“廉”,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常照镜子,从镜子里透视自己、反省自己、改进自己;常写日记,在日记簿里记录功过、自我勉励、自我警惕;常洗身体,用清水洁净贪婪之垢、剔除非分之想。“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心中有德,就会不贪不占;心中有戒,做人自有底线。
修政德以安民心,这是不变的真理。
标签: 为民;价值导向;蓝天白云;领导干部;工作;督察;幌子;私利;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