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弄潮号丨连一个“良好”都不能接受,是育人还是毁人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刘雪松    责任编辑 郑亚丽
2018年07月01日 17:02:41

更多

承受不下一个“良好”的,不是家长和学生,而是招生标准的苛刻与畸形。

timg (3).jpg

  期末考试结束日,便是求“优”时。有哭着来求老师的,有笑着来的,千姿百态。杭州卖鱼桥小学一位美术老师犯难了,给校长发信息求助,校长在朋友圈直接把老师的求助信晒出来了,拱墅区教育局长回复——实事求是,该给就给。

  如果没有会错意的话,老师、校长、局长,想要表达的整体意思是,不该给的就不给。要不然,老师手上“弹性”很大的这点权利,便不会“三级跳”,跳到大庭广众之下。“三级”都有这么正的三观,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然而由此引发的围观群众指向家长求老师“改良为优”的谩骂与讥讽,却也是简单粗暴的。家长面对老师慎重给出学生的成绩评定,提出“通融”的请求,理论上属于“无理要求”,老师实事求是,坚持客观评定结果神圣不可更改,这个关,把得好,该给赞。但是围观者由此一定就比较出求“优”的家长就“很丑”,指责家长连孩子的一个“良好”都承受不起,这是既不客观、也是无礼的。

  不是家长承受不起孩子小学阶段的一个“良好”,而是很多学校不能接受学生过往经历中的哪怕一个“良好”。有家长反映,女儿因为一个语文的听写部分是“良”,其他全是“优”,结果失去了推荐报考杭外的机会。不少民办初中招生时设置了一个基本的门槛——报考学生提供的五六年级成绩单中,如果出现一个“合格”,便没有资格参加自主招生。其中语文、数学等主科不能出现“良好”。

  一边是小学任课老师给出的客观公正评定,一边是“逼良”在门槛之外的招生标准。很明显,承受不下一个“良好”的,不是家长和学生,而是招生标准的苛刻与畸形。它是设在高考选拔这一门槛之前的一道整整提前了6年的超级门槛,而且严于高考设计的是,高考只讲结果的分数,而中考,则苛求学生必须一路过来必须拔尖。

  当小学阶段一次“良好”的评定,可以成为一些学校推荐中考时一票否决的“污点”,这样的门槛设计还有什么包容性可言?还有什么学生逆袭的“成长性”可言?它更像是一种学习历史的审查,是容不下学生哪怕有过一个“良好”的人生否决。在这样的招生设计下,讲快乐的童年、讲学渣的逆袭、讲素质教育的天性和人性,都是一句空话与废话。

  家长求“优”,很多求的是给孩子提供一个放过“良好”这样一次“历史污点”的报考机会。他们的要求不该给,也不能给。但他们的心情是值得包容、应该得到理解的。他们并不“很丑”,而是非常无奈。当优质初中资源的校门,给孩子武断地设计出如此苛刻、如此粗暴的门槛标准时,这些学校教育机构,表面上是包容不了一个孩子过往学习过程中的一次“良好”,而本质上已经承受不了教书育人的责任。这些学校的眼中,过去全优的,未来才有可能全优。

  如果说高考有着“一考定终生”的意味,那么这样的中考,是让刚刚步入小学阶段的孩子,场场期末考试都事关终生。这种对于一次“良好”都毫无包容性的标准设计,是严重扭曲教育规律的,也是对孩子人生起步就不能有一次“良好”的不人性、不科学的学习苛求。期末考试后,家长忙求“优”,这是教育的问题,不是家长的问题。不去指责中考招生的苛刻与畸形,反怪家长为孩子求“优”是自毁孩子,则会因为完全瞄错了靶子、还在那儿一枪一枪地扣,而显得有些狰狞有些丑。

标签: 老师;家长;考试;校长;门槛;孩子;教育局长;美术老师;小学阶段;朋友圈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807/W0201807016037235461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