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摘掉分娩镇痛的“奢侈品”标签,产妇有权选择不再痛到想死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张萍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8年11月21日 17:51:17
对产妇的关爱早应该超越红糖水、喝鸡汤、坐好月子的层面,让女性摆脱工具属性的命运,让无痛分娩从“奢侈品”变成“平价品”,让现代医疗之光照耀产房,前路依然很漫长。
还记得8.31榆林产妇跳楼事件吗?产妇因为难忍疼痛,从医院五楼一跃而下,这样悲剧可能因为一项工作的推进而得到终结——根据媒体11月21日报道,国家卫建委日前发布的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定数量的医院开展分娩镇痛诊疗试点工作,并于明年1月公布试点医院名单。
分娩镇痛通俗语境中被称为无痛分娩,在国内医疗环境中,无痛分娩一直是一项稀缺资源。在发达国家,产妇享受分娩镇痛已有很长的历史,美国无痛分娩实施的比例大概为85%,英国是98%,加拿大是86%,但在我国此前分娩镇痛率不足1%,还主要集中在医疗资源丰富的北京、上海、广州的三甲医院。这跟传统观念影响有关,跟分娩知识科普不足有关,更跟长期以来麻醉科专业人才不足、缺乏制度支持有关。
关于生产疼痛的比喻有很多,比如拿一把美工刀把自己的中指从中间切分开来,疼痛指数是9.2,晚期顽固性癌痛指数是10。自然分娩疼痛指数是9.7至9.8,这可能是大部分妇女一生中所遇到的最剧烈的疼痛。
很多人愿意在模糊层面认同分娩是种极度疼痛体验,但潜意识还是会认为,这是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女人都要经历的原始疼痛,每个女人都要经历,并不需要过分关注。不仅中国,在西方历史上对镇痛分娩也经历了曲折的认识,普利策奖图书《天空的另一半》中指出,“麻醉剂被研发出来后,几十年来不让分娩妇女使用,因为妇女受苦被认为理所应当。”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硬膜外镇痛形式的分娩镇痛才开始大幅流行。然而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李银河的话:产妇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另一个观念误区根植于“为了孩子好”执念,无痛分娩的副作用因此被夸大。实际上,医学专家反复强调,硬膜外间隙注入药物,不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胎儿体内的药物是极其微量的,反而是生孩子过程中使用的口服、肌注、静脉等其他途径给的药物的一部分是要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
无痛分娩技术另一个不易察觉的优点是能使剖宫产率下降,顺产率上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2010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开始大规模开展无痛分娩,剖宫产率从2008年的50%下降到2017年的32%。同时,无痛分娩还可以带来母亲侧切率的急剧下降而减少了母亲的产伤。
除了观念问题,痛分娩技术在中国难以开展的客观原因很现实:不符合成本收益原则。就像《天空的另一半》作者所言:“孕产妇的投资,不可能跟其他种类的卫生工作一样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整个医疗体系中,麻醉医生缺乏、医院不愿增加投入、降低的剖宫产率却减少了医院收入、政府部门又采取了不赞成不反对策略,都在加剧这种现象。现在,分娩镇痛诊疗试点工作是政策层面的一剂强心针,有望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产妇,让产房更多地传喜讯。
对产妇的关爱早应该超越红糖水、喝鸡汤、坐好月子的层面,让女性摆脱工具属性的命运,让无痛分娩从“奢侈品”变成“平价品”,让现代医疗之光照耀产房,前路依然很漫长。比如在全国范围内将分娩镇痛费用列入医保范围,发展产科麻醉,开展团队医疗,普及现代产房等,在二胎全面开放的今天,这些努力尤显重要意义。
标签: 分娩;镇痛;产妇;疼痛;试点工作;诊疗;剖宫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