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国的国际教育:“留学赤字”亟待削减
环球网 陈蕴哲
责任编辑
吕苏娟
2016年12月25日 07:29:05
以留学活动为先导的国际教育交流由于更广泛、直接地面对相关国家公众,往往能发挥常规外交难以达到的效果。
中国的国际教育起步于建国初期,尽管改革开放后已初步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基本框架,但“赤字”依然巨大。据相关部门统计,2015年在华留学生总共约40万人,虽较前一年有所增长,但涨幅有所收窄,低于超过52万的出国留学人员总数,改革开放后的累计赤字一直在70万以上。
从人员结构来看,约六成在华留学生来自亚洲。相比美、英、澳、法、加等国长期占据中国留学目的地国榜单前五位,近两年多个西方国家的来华留学生数量都较同期有所减少。澳大利亚在华留学生数量2015年更是同比递减4.19%。
究其原因,国际教育体系不够完善首当其冲。一是双语教学质量不高,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开设英语课程的语言环境。二是未充分利用、整合孔子学院等平台进行海外宣传推广。三是除北大、清华、复旦、交大、人大等个别重点大学外,许多高校的教学水平跟不上世界学术前沿,先进研究成果匮乏。一些大学的国际教育管理还存在“一刀切”现象,未差异化对待长期留学与短期交换、语言进修等不同情况。
为扭转这一趋势,建议相关部门逐步增加高校国际招生、教育、管理的自主权。200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从法律层面,对留学生来华管理做出规范,建议据此出台自费留学生收费标准等问题的实施细则。另外,各高校自主接收外国留学生应制定统一的招生标准和入学条件,包括语言水平和专业知识素养标准。与此同时,应以统一标准评定考核中外学生的学业成绩,制定统一的培养方案。在建设教师团队时,应明确将双语教学能力列为必备因素,并加强相应的培训。
高校管理部门还须完善奖学金制度。目前我国的来华留学生奖学金设置还较为单一,以国家奖学金为主,远不能满足需求。可参考澳大利亚等国的经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积极参与、资助形式多元化的奖学金体系,以吸引更多国际优质生源。
为鼓励短期研修,符合条件的重点部属院校可与西方大学一道,完善学分互换制度,尤其是暑期课程。
只有实现双向平衡发展,留学生在公共外交领域的特殊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发挥,中西人文交流才会更可持续。
标签: 来华留学生;双语教学;高校;奖学金;赤字;外国留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