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增强人文对话 以交流消除认知隔膜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 逯海涛
2017年05月26日 07:41:38

更多

唯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提升交流,以交流促进相知,人类的“智慧之灯”才能在21世纪的今天释放出更为绚烂的光亮。

  原标题:以交流消除认知隔膜(钟声)

1.jpg

  3年多前,习近平主席到访德国发表演讲时曾引用莱布尼茨的话,“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眼下,中德提升相互交流正迎来新契机。两国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首次会议5月24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向会议致贺信。

  悉心观察中国外交的人会发现,过去几年来,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在中国外交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在当前各大国的外交实践中,这一现象令人瞩目。仅仅在过去几个月里,“促进人文交流合作”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重要议题;中国—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在比勒陀利亚召开;社会和人文对话成为中美元首海湖庄园会晤期间确认的两国四个新建对话合作机制之一;中国和希腊倡议发起文明古国论坛,推动各大文明交流互鉴……

  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上述种种加强同各国人文交流的中国实践,正在不同维度上显示出其积极意义。

  从思考人类文明未来的宏观视角来看,中国外交注重平等交流、提倡互学互鉴的包容理念,无疑有助于抵御世界多个角度从未消除的对待别国文明的傲慢与偏见。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曾经提出,“我所设想的人类团结不是全球均一,而是多样性的联合,我们必须学会欣赏和容忍多样性、复和性和文化差异”。梳理一下近年来的国际思潮,不难发现,伽达默尔所言的这种“多样性”正面临越来越多挑战。民粹主义崛起,成为当今时代一大烦恼,而各国的民粹主义思潮,又往往伴随着文明议题上的排外主义,以至于“筑墙”越来越频繁地成为政策选项。面对这样的挑战,相较于简单化的谴责乃至不屑,世界更需要的是从理念层面探索包容开放的交流之道,并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提升彼此认知创造机会。中国促进文明互鉴的努力不断凝聚起国际支持,正是因为其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了建设性方案。

  从国家间关系发展的角度来讲,人文交流畅通、相互认知提升,对于国与国之间管控分歧、加强合作,往往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习近平主席曾指出:“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了解越多,理解越深,交流合作的基础就越牢固、越广泛。”对于这一论断,从历史到现实,正反两方面的例证都很丰富。昔日冷战史中,相当一部分对抗,并非因为国家利益的冲突,而是源自认知隔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天,“一带一路”建设正因沿线国家人民相互认知的提升而收获更多动力。今年早些时候,德国长跑爱好者凯·马库斯为表达对中德友好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踏上1.2万公里的极限跑征程。这个用脚步丈量丝绸之路的故事在德国成功刷屏,也吸引了更多德国民众关注“一带一路”,认同“一带一路”建设。

  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眼下,技术的革新正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便捷,但心灵之间的距离并不会自动拉近。唯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提升交流,以交流促进相知,人类的“智慧之灯”才能在21世纪的今天释放出更为绚烂的光亮。

标签: 人文交流;认知;交流;隔膜;中国外交;习近平;民粹主义;伽达默尔;多样性;德国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705/W02017052627630508582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