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与其互怼,不如躬耕自省交出好作品
来源:央视网
作者:刘波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6月27日 16:08:23
只有让艺术的光芒照耀人民,引领人民,让人民在美的享受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最终实现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赢得市场,博得人心。
原标题:与其互怼,不如躬耕自省交出好作品
前不久,在金爵电影论坛上,对于观众常吐槽的垃圾电影太多,冯小刚导演称“是不是有很多垃圾观众,才形成了那么多垃圾电影?”“你如果不去捧场,它就没生存空间”,可现状是“往往垃圾电影票房还很高!”此话一出,语惊四座,果真是“垃圾观众”成就了“垃圾电影”?影视作品的风向标果真是迎合了所谓的“垃圾观众”的喜好吗?而从影视评论来看,这些人也是吐槽电影的主力人群。显而易见,“垃圾论”并不成立,不过是一种业内的调侃和泄愤。
市场需要消费者,而消费者的品位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场的导向。由此可见,如何让观众对影视作品满意,如何制作出叫好又叫座的精良影视作品,是影视业真正需要的一场从意识形态着手的供给侧改革,而不是一味的和观众互怼、发泄个人情绪。
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中国电影市场尽管不乏好片,但是近年来许多影片不切实际,粗制滥造确实遭人诟病。然而对影视作品的评价,仅仅用“垃圾观众”和“垃圾影片”来界定貌似有点儿简单粗暴。在痛快解气的评价背后,到底折射出影视制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电影是不是垃圾,观众说了算,因为毕竟观众在为市场买单。而观众是不是垃圾,影视从业人员的评价就有失公允了。如果影视作品的艺术性成为了曲高和寡,人们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东西,那只能说明文艺创作出了问题,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能够引发人们情感的共鸣,让绝大多数的人认同和喜欢,那才是作品真正需要追求的艺术境界。正如白居易的诗,妇孺皆知;柳永的词,凡有饮水处,皆能歌柳词等等这些经典作品,传播力、影响力历久弥新,经久不衰。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真正好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检验,同时真正好的作品也必须植根于人民群众中,能够很好地传递人民的喜好,表达人民的生活、抒发人民的情感,唤醒时代的主题。
文艺工作者必须扎根人民,才能赢得市场。文艺工作者要想做好文艺创作,必须能够潜下心,弯下身,扎根人民群众,感受时代脉搏,弘扬时代主旋律,表达时代变迁带给人们的触动,才能制作出真正能够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以及精神追求相匹配的影视作品。只有让艺术的光芒照耀人民,引领人民,让人民在美的享受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最终实现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赢得市场,博得人心。
标签: 垃圾;影视作品;观众;文艺;作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