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深评丨不能鼓励人才以跳槽为志向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胡印斌    责任编辑 吕苏娟
2017年07月05日 20:24:11

更多

很多学校为了争取“双一流”建设,急功近利,大量引进学术“雇佣军”,导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的人才流失。

  近日,中组部、教育部联合召开座谈会,进一步引导和规范高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会议强调,要鼓励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反对采取不正当手段招揽和引进人才,反对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抢挖人才。

  东部高校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抢挖人才,由来已久。这有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人才主动“孔雀东南飞”的因素,毕竟,发达地区高校能够开出更优厚的年薪,学术声誉、科研配置、生活环境等方面也要好很多;此外,当下国内学校、学科的拨款机制和考核指标,客观上也助长了东部高校“高薪挖人”的风潮。

  特别是,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后,很多学校为了争取“双一流”建设,急功近利,大量引进学术“雇佣军”,导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的人才流失。

  此前有报道称,高薪之下,不少教授一个聘期换一个单位,每所学校待三五年。从40岁开始跳,到65岁退休,聘期一次5年,可以跳个三四轮,聘期未满就跳来跳去、不断抬高身价者也不在少数。

  这样的“乱挖”和“乱跳”,显然不属于正常的人才流动。它不仅搞乱了“流出地”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也无助于“流入地”更长远的学术质量提升与学科建设,对国家的人才总量也没有明显提升。

  正因此,多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在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工作政绩观,不求表面之功。此前,教育部专门就2017年度长江学者推荐设置限制条款,对于违规进人,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的高校,将停止下一年度的推荐资格。此番中组部与教育部明确反对抢挖人才的意见,也表明此事已关乎对高校领导层的考核评价。

  人才并非不可流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正有赖于各个层次、众多专业、不同区域之间人才顺畅流动形成的爆发力,这种自由流动是对此前僵化、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拨。很多优秀的人才因此脱颖而出,释放出蓬勃的活力与创造力。但凡事物极必反,一旦合理有序的流动被个别高校、个别教授利用,而相关管理部门又缺位、失察,原本正常的现象也会出现扭曲。这也难怪有人会叹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高校、学科的评价考核,有必要从长计议、循序渐进,不能只用冰冷的数字、指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并不只针对培养学生,也应该适用于大师的养成、适用于学科建设乃至高校建设。教育家的志业更应该是提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激活人才的内在动力,进而创造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局面。

标签: 高校;人才;东北地区;中西部;流动;学科建设;雇佣军;中组部;学校;教育部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707/W02017070564019723108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