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时评丨安全知识须内化于心 外践于行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王宏伟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7年08月13日 14:22:52

更多

天灾总是在人们忘却的时候降临。生活与风险共存,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更要有化危为机的能力。

  原标题:安全知识须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022.jpg

  四川九寨沟和新疆精河接连发生地震后,随手点开微信,就可看到《地震来了怎么办?》之类的“防灾手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铺天盖地的饱和式报道,足以让每个人绷紧防灾的神经,然后恶补安全知识。然而,在快速变化、焦点不断被刷新的时代,公众与媒体显然都缺少对突发事件的持续注意力。于是,过不了多久,又“涛声依旧”、回归常态了。

  无危为安,无损为全。安全是一种无危、无损的状态,也是保持这种状态的能力。然而,风险无处不在,又无时不在。人类必须学会与风险共存。风险突破了人与社会的承受限度,就会演化为打破安全状态的灾难。所以,作为个体的人,我们要有足够的防灾意识、安全知识与避险能力。

  安全如空气,固然失之则难存,但得之则不觉。相对于每个人而言,突发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大家都怀揣“上帝选民”的心理,认为“这种倒霉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另外,由于目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安全还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水平。一个人与一个社会的发展要真正以安全为红线、为底线,就必须将安全知识内化于心、变成一种素养,同时外践于行、变成一种习惯。

  安全知识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获取安全知识的途径是防灾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对一个人的终生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英国小姑娘蒂利根据在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判断普吉岛将会发生海啸。她奔走相告,挽救了众人。我们总是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我们很少去想“不要让孩子倒在终点线前”。灾害教育要如计算机、英语、奥数一样,从娃娃抓起,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安全知识不能仅仅是承载信息的文字。它必须通过经常性的演练,转化为有效、适当的避险行动,紧急状态下才能体现为一种近似格式化的动作。现在的普遍现象是,应急演练应当经常开展的法条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自选动作”。谁肯花钱去为可能来、还可能不来的灾害去做演练?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之所以被称为“史上最牛”,就是因为他持续不断地开展疏散演练。汶川地震发生,全校师生按照习惯有序、快速撤离,无一伤亡。

  每一次重大突发事件都会刺激我们学习安全知识的欲望。但需要注意的是,应通过正确的渠道获取正确的知识,因为在网络时代,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同时,不要将任何安全知识绝对化、教条化。例如,昆明“3·01”暴恐事件后,一条国外反恐逃生视频很火。不少人不厌其烦地鼓吹“一躲、二跑、三斗”。其实,这个“三部曲”的适用是有条件的:面对持枪的恐怖分子。换一个情境,它可能不是“救命”,而是“害命”。

  日本灾害学家寺田寅彦曾经说过一句话,天灾总是在人们忘却的时候降临。生活与风险共存,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更要有化危为机的能力。对此,我们不仅要思考,更要行动!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标签: 安全知识;演练;学校教育;风险;灾害;防灾;孩子;重大突发事件;小概率事件;印度洋海啸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708/W02017081344382322677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