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该如何“动真格”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艾萍娇 责任编辑
郑亚丽
2017年09月02日 11:31:16
推进高校去行政化,应当下定决心啃硬骨头,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改革要求,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减少高校领导的职数,推进高校内部治理改革,实现从行政治校到教育家办学的转变。
原标题: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该如何“动真格”
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了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所中管高校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在北京大学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中,提出在选人用人工作方面,针对违规提拔任用干部的问题,已免去8名校长助理和10名“三长”(教务长、总务长、秘书长)副职的相关职务。
有分析认为,北大免去8名校长助理和10名“三长”副职,是为教育改革“破题”,迈出了推进大学去行政改革的重要一步。但严格说来,真正“动真格”的去行政化改革,应当是减少校领导职数,以及全面取消高校校领导的行政级别。
中管高校的校长助理岗位,多半是兼职性质,主要给一些职能部门的处长或者学院的院长一个校长助理的头衔,以提高“身价”,但其行政级别依旧为正处。另外,之所以高校有那么多的校长助理,与学校校领导太多有关。而校领导太多,不但导致高校的“厅官”多,而且,导致高校校领导与职能部处的处长职能重叠,出现的局面就是“副校长干处长的活,处长干科长的活”,而由于领导多,高校的条块分割也严重,既人浮于事,也出现行政无事找事干扰正常办学的现象。所以,减少校领导的职数,取消高校校领导的行政级别,是去行政化的关键所在。
我国大学校领导职数多,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学校的校领导要对应相关的政府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多,高校所需“跑部”的校领导也越多。这也是高校校领导职数虽然多,可校领导却觉得很忙,还需要配备校长助理的原因。有的高校校领导表示,自己有一半以上的精力用于参加各种会议。二是大学缺乏现代治理结构,行政权掌控教育权和学术权,有关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也由行政领导管理、决策,尤其是高校还实行办事要由领导批示的行政工作办法,这也就需要更多的校领导分管不同领域的工作。再就是由于高校有行政级别,31所985高校正职校长为副部长级,常务副校长为正厅级,副校长为副厅级;其余本科院校校长为正厅级,副校长为副厅级,因此,校级领导职数意味着厅级岗位数,这可以为高校中层干部和一些部委干部晋升提供“空间”。
之前,针对我国地方党委设置1名书记,2名副书记,一名副书记由省长(市长)担任,一名为专职副书记,教育界人士曾建议高校也学习这一做法,减少校领导的职数,比如由党员校长兼任书记,以及减少副书记职数和副校长职数,一所大学设置一个专职副书记,和3—4名副校长即可。也有一些高校进行这方面的改革,比如南科大筹建时,朱清时就兼任党委书记。可随后,高校的校级领导职数却有所增加,包括考虑到985高校正职校长和副校长的级别差两级(书记、正校长为副部,副书记和副校长为副厅),因此,这些高校增设了正厅的常务副书记和常务副校长岗位。
推进大学去行政化,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这是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重要改革内容。在最近每年全国“两会”上,都有教育系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包括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呼吁加快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所公办院校取消行政级别。虽然说取消行政级别并非推进大学去行政化的全部,但这是比较关键的一环,因为如果高校有行政级别,那么,有关部门任命、管理高校校领导,就会按官员方式进行,这使得校领导首先是官员而非教育家;有行政级别的校领导办学,就很难摆脱行政思维,会重视近期的行政政绩,于是在校内采取行政治校方式,而不是教育家办学;行政级别背后是与之对应的权力和利益,只要保留行政级别,深入推进教育管理改革和学校办学改革,就面临十分现实的权力和利益阻力。
北大清理校长助理岗位,可以说是朝臃肿的行政体系开刀。推进高校去行政化,应当下定决心啃硬骨头,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改革要求,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减少高校领导的职数,推进高校内部治理改革,实现从行政治校到教育家办学的转变。
标签: 高校;校领导;校长助理;校长;书记;整改情况;办学;改革;大学;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