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获诺贝尔奖的秘诀:成果和运气外,还得昭告天下

来源:中国网
作者:张田勘    责任编辑 吕苏娟
2017年10月08日 08:58:18

更多

科罗普卡的去世当然是其未能获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他的后续成果没有及时发表出来,并且又由于不愿发表成果而离开了研究第一线,自然与诺贝尔奖渐行渐远。

  2017年的诺贝尔奖已经公布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物理学奖。仅从这两个奖项就可以知道,想要获诺奖,除了实力和成果外,还需要运气,此外更需要加上另一个重要条件,把研究结果早日昭告天下。

  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巴里•巴里什(Barry C. Barish)和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以表彰他们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贡献。

  不过,如果从成果衡量排序,在引力波的研究上,应该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是韦斯,第二人是罗纳德•德雷弗(Ronald Drever),第三人是索恩。因为德雷弗是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项目的发起人和设计者之一。德雷弗早年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工作,后来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引力波的直接探测研究,而且,他与同事发明的激光稳定技术对后来LIGO探测到引力波起到决定作用。

  然而,无论是命运之神还是运气之神都没有眷顾德雷弗,他不仅老态龙钟,而且患有失智症(老年性痴呆),2017年3月7日在故乡苏格兰的一家疗养院去世,享年86岁。本来,如果按4次探测到引力波中的前两次(2015年9月14日和2015年12月26日),该项研究完全可以提名获得2016年诺贝尔奖,如此德雷弗就会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了,而且会在去世前与众人分享其研究成果得到承认的荣誉与喜悦。

  但是,当推迟了一年的诺贝尔奖并非姗姗来迟的时候,进入暮年且疾病缠身的德雷弗已经等不到这份荣誉了。由于诺贝尔奖并不颁发给去世者,所以运气不好的德雷弗只能无缘诺贝尔奖。相比之下,运气眷顾了巴里什。尽管巴里什今年也是81岁高龄,但由于其高能物理学家的身份,于1994年成为LIGO项目组的学术带头人(PI),1997年但任实验室主任,通过其努力,让LIGO团队发展成今天超过1000人的规模。

  从引力波理论的提出到LIGO团队的探测到引力波,都有可能让这一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获得诺贝尔奖,但由于诺贝尔奖并不颁发给团体,所以,更多的研究人员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所有这些当然只能解释为运气。

  但是,在运气之外,还有人们一直重视的不发表即死亡(Publish or Perish)的规律,指的是,研究获得结果就要发表出来,并且要早,否则就会被湮灭。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再次体现了这一点。

  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遗传学家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他们的贡献在于发现了生物节律的分子机制,可以概括为三个基因三种蛋白,即Per基因和Per蛋白;Tim基因和Tim蛋白;DBT基因和DBT蛋白,由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的24小时生物节律。

  20世纪80年代霍尔和罗斯巴什共同克隆(提取分离)了Per基因,后来迈克尔•杨发现了Tim基因和DBT基因,并阐释了它们的机理。但是,更早的1971年,率先发现Per基因的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遗传学家西摩尔•本泽(Seymour Benzer)和他的学生罗纳尔德•科罗普卡(Ronald Konopka)。

  为何首先发现Per基因的本泽和科罗普卡没能获奖呢,直接原因是,二人已先后去世,本泽于2007年11月30日去世,科罗普卡于2015年。不过,对于本泽来说,尽管未能获得诺贝尔奖是遗憾,但也获得了拉斯克奖、格拉夫奖、沃尔夫奖等得以弥补。然而,对于发现Per基因而且实际上贡献更大的科罗普卡,则是明显的遗憾,原因在于他不太愿意发表论文。

  科罗普卡从1967年起就师从本泽,1972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罗普卡和导师一起,利用遗传学的经典诱变方法,发现了控制果蝇生物节律的Per基因,此外,科罗普卡更重要的成果是发现了Per基因的三个重要突变体per0、perS和perL,但当时并不能确认是否为同一基因(Per)的变体。而且,在发现Per基因及其功能中,科罗普卡是主要的设计者和完成者,其工作也为后续的一系列生物节律基因及机理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科罗普卡热心于研究,却较少把结果发表出来。科罗普卡在斯坦福大学从事短暂的博士后研究之后,1974年回加州理工任助理教授,但后来加州理工学院以其发表论文少为由拒绝聘任他为终身教授。此后,科罗普卡转到克拉克森(Clarkson)大学任教,也由于较少发表论文和人事原因,没有在该大学获得终身教授。后来科罗普卡离开了科研第一线,从1990年起以辅导高中生谋生,2015年因心脏病去世。

  科罗普卡的去世当然是其未能获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他的后续成果没有及时发表出来,昭告天下,养在深闺人未识,并且又由于不愿发表成果而离开了研究第一线,自然与诺贝尔奖渐行渐远。

  看来,获得诺贝尔奖除了成果、运气外,还要既做又说(发表),昭告天下,才能有像天时地利人和有机结合一样的结果。

标签: 诺贝尔奖;基因;引力波;研究;去世;医学奖;加州理工学院;昭告;成果;物理学奖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710/W020171008272297714548.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