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时评丨10万+用来评职称 操作性几何?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王天骏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7年09月17日 21:10:19

更多

浙大这一新办法从其指导思想来看,是颇具创造力的。广大的互联网舆论空间,真理不去占领它,谬论就会去占领;专家、学者们不去占领它,骗子和其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去占领。

timg (14).jpg

  阅读量10万+是媒体人趋之若鹜的重要流量指标。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许多人熙熙攘攘、尽心费力,皆为打造10万+。而最近却出了这样一件新鲜事,浙江大学发布了一份鼓励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办法,把它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各类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一篇网文在央媒、其他主流媒体和重要商业门户发表,被广泛传播转载(包括微信公众号阅读量10万+),可以等同于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

  这样一纸办法立刻激起千层浪。在大众印象中一向阳春白雪的学界,如今也要学媒体的下里巴人,上穷碧落下黄泉,只为打造10万+?许多人表示无法接受。学者“不务正业”去炒热点甚至做网红,在一些言辞激烈者看来是一种“堕落”。而另一些人对此的看法更包容,他们认为这是高校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表现;而且主流媒体的10万+也不是那么好刷的,能成为爆款产品也要具有相当的含金量。

  对学术与现实社会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今天,也许没有什么人会认为它们两者是截然二分的。但一些人担忧的是,学者们在新办法的引导下,为了10万+媚于流俗,把自己的真才实学抛入爪哇国。

timg (15).jpg

  平心而论,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学术日益成为一种职业而非志业的今天,为了考核晋升而出现的各种学术不轨已经不少了。浙大的新办法如果被推广,再出现无原则地迎合大众或者花钱买阅读量等现象,也不算离奇。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可能出现不良现象,就放弃网络文化成果的生产。如果放弃,那便是因噎废食。

  相反,浙大这一新办法从其指导思想来看,是颇具创造力的。广大的互联网舆论空间,真理不去占领它,谬论就会去占领;专家、学者们不去占领它,骗子和其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去占领。当张悟本、刘洪斌这样的养生大师到处坑蒙拐骗的时候,医学院的专家、学者如何能在实验室、病房里安心工作?而某些微博大V侮辱历史侮辱英雄人物的时候,历史系的教授、讲师又如何能装聋作哑?

  而在他们挺身而出,与网络上的歪理邪说作斗争的时候,他们并不媚于流俗。知识是他们最好的武器,而主流媒体是发挥这一武器作用的最好平台。也许10万+也就在不经意之间产生了。

  除了被动地与歪理邪说作斗争,大学里的专家、学者们还可以借着鼓励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东风,主动把自己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以适当的形式在媒体上推广,从而服务于一般的社会大众。这是学术与社会的双赢。

  在最后,笔者要指出,浙大的这一新方法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优秀的网络文化成果,作为大学教师绩效考核的一部分或者作为奖金发放的依据,这都没问题。但把它当作重要学术期刊论文,来评职称却不太妥当。对大学教师职称的考评,学术能力是非常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文化成果虽然也能反映一位学者的学术能力,但它的传播是否广泛,影响是否深远,是由大众(或者说外行)评议的。它不可能取代同行评议的期刊文章而成为考评学术能力的指标。因此,在评职称的时候,期刊论文仍应该是重要考量。

标签: 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成果;学术期刊;学术能力;成果;学者;主流;晋升;大学教师;歪理邪说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