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丨该为超载的教育减减压了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邓海建 责任编辑
郑亚丽
2017年11月17日 19:18:17
我们的教育承载了教育使命之外的更多负荷,过紧的琴弦偶尔脆声崩裂,有什么奇怪的呢?
原标题:该为超载的教育减减压了
若非淋漓的鲜血和锋利的水果刀,说实话,大概看客们都快要对频发的弑师案见怪不怪了。
2017年11月12日,湖南省益阳沅江市第三中学16岁的高三学生罗某杰,在办公室将自己的班主任刺死。没有人想象得到,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会如此对待关爱和器重自己的老师。目前,已经被警方控制的小罗情绪已经完全冷静。他说,“觉得老师太严厉了。自己既为出校时间被挤占感到憋屈,更为通知家长的做法感到愤怒,以至于激动,已经完全控制不住自己了。”
一把刀子,刺死了恩师,亦刺灭了前程。
这两天,有关此事风起云涌的反思与诘责,虽碍于逝者之讳而含蓄隐晦,却基本表达了一样的追问:第一,说罗某内向孤僻,潜台词就是“迟早犯罪”。估计是《心理罪》这样的网剧看多了,法官还没落槌,不少人私心里的“柯南”就跳出来加戏。农村高压教育下的孩子,试问哪个班级没几个“内向孤僻”的?在没有排除激情犯罪之前,凭什么料定罗某就是因“心理问题”而蓄意加害?
第二,说班主任施压太过,弄得罗某情绪崩溃而行为失常。这似乎是最懒惰的逻辑:鲍老师家里还有患癌症的妻子不说,自己的女儿还在所任教的班级,这么多年的教育实践,轻重缓急会如此拿捏不当?我们并不想为逝者背书,在欠发达地区的高中把更多穷孩子送到四海八荒的城里去之后,再来原罪基层教育的原始与荒诞,这跟教育领域的数典忘祖有什么两样?是的,可以批评填鸭教育、应试教育,但不能把一个教育的遇害简单归因为一方的施压过重。
当我们急吼吼给案件中的师生或学校“定罪”的时候,请别忘了:我们中的大多数,亦曾从这种场景中走出;而这次的事件,也只是基层教育图景上的个案。即便没有这一地鲜血,最该慎思的,还是超载的教育命题。
家长为什么逼孩子?老师为什么逼学生?师生为什么会反目?
那些深更半夜在小区里失控的“吼妈”,那些光鲜亮丽在媒体上时不时露脸的“虎妈狼爸”,那些不知道起跑线在哪儿却拼命给孩子抢跑的中国式焦虑……和鲍老师的初心,大概都是一样一样的。我们的教育承载了教育使命之外的更多负荷,过紧的琴弦偶尔脆声崩裂,有什么奇怪的呢?
教育的发展,似乎永远赶不上家长的期待。今年5月,教育部首次以快报形式公布了2016年全国年度教育经费初步统计数据。据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866亿元,比上年增长7.57%。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1373亿元,比上年增长7.36%。从“首次突破3万亿元”到十九大提出普及高中教育,客观地说,顶层设计没闲着,财政投入没省着。
但,你以为“学有优教”就够了吗?不够。教育似乎要囊括一切。它要解决代际固化的隐忧,还要解决中等收入陷阱的烦恼,更要飙升科技革命的吓人指数……它要包罗万象,它要呼风唤雨,它要星移斗转,它要沧海桑田。
没错,这些年我们一直强调教育之重要,重要到很多人都快要喘不过气来,却忽略或无视了另一个基本的规律:教育是人生的跳板,但教育不是承载一切的万能跳板。人的先赋与后赋差异,总会将生活区隔成不同的层级。真诚点说,教育未必能解决社会公平之上的其他一揽子问题。“18年后的那杯咖啡”,你究竟与谁喝在一处?有时,这真不是教育能回答的问题。
一国之兴,教育为本。教育的基础功能和澎湃动能,决定了它不能推卸责任。不过,在一个机会均等的世界,人生的全部梦想也不是仅靠教育就能够都实现。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能在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路上,心态平和一些,步履稳健一些,梦想踏实一些。
该为超载的中国教育减压了。让“鲍老师们”喘口气,让“罗同学们”缓口气,让千千万万家长舒口气,也许悲剧的种子,才会真正在教育强国的愿景中雨打风吹去。
标签: 教育;老师;家长;口气;超载;鲜血;减压;弑师案;孩子;教育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