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评丨孩子赢了,中国教育理当自信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邓海建 责任编辑
郑亚丽
2017年11月20日 16:38:34
从英国人反思自己的教育,到丹麦人自省孩子的水平,我们既会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亦看到了各自对教育方式的警醒。
原标题:孩子赢了,中国教育理当自信
教育的不自信,弄好了会成为自省的力量,弄不好亦会成为折腾的泉源。
古往今来,其实教育反思本身就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就像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的,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201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了一部红遍网络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中国式教育》。最近,一部丹麦拍摄的纪录片《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再次爆红网络。节目组安排了权威专家为两国的孩子设计了多项领域的测试,结果还是比较让中国父母提神解气的。
微信公号上用了这样的标题,可谓一题胜过千言万语——《丹麦师生“鄙视”中国孩子,5轮竞赛后惨遭碾压!打了谁的脸?》。
从英国人反思自己的教育,到丹麦人自省孩子的水平,我们既会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亦看到了各自对教育方式的警醒。当然,他们不约而同拿“中国孩子”来做参照系,起码说明世界上的父母在焦虑权衡的时候,心底里还是会把“中国孩子”当做优等生来公认的。东方教育的优雅和自信,不是靠水军“盖楼”盖起来的;泱泱五千年华夏文明,足以让世界把中国孩子视为超燃超厉害的“别人家的孩子”。
中国孩子赢了丹麦孩子:阅读、数学等“传统优势项目”就姑且不提,赢起来大概就像中国的跳水或者乒乓球,探囊取物罢了;然而很多一般人料定存在短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中国孩子竟然也是大比分收官——就问你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可是仔细想来,似乎也没什么意外和惊喜的。举个例子好过抒情:中国专利申请总数在2012年便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而就在2002年,中国专利申请总数还不到2012年的10%,世界排名第七。
高铁、C919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中国人的创新和创造力,显然不是随便吹口气就“满槽满血”。一切优势,其来有自。没错,中国教育本来就很优秀,更不至于妄自菲薄者嘴里的那么LOW。
回到这个实验上来:丹麦9年Z班PK中国初三13班,胜负自是兵家常事,严格来说,再是权威而科学的教育实验,总有其局限性和特定性;不过,若是中国孩子输了,也是这么“一败涂地”的话,恐怕舆论的腔调就不会这么平和了。这个实验其实有三重启示:第一,教育公平在中国是“进行时”。孩子是普通的,学校也是普通的,教学模式更是普通的。这样的胜利,无关乎“举国体制”,更不是田忌赛马,胜得实在,胜得客观。说个数字吧:根据教育部的公报,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866亿元,比上年增长7.57%。肯花钱、懂均衡,很多中国基层教育中的硬骨头与深水区,正在从板结状态而焕发新生之力。
第二,中国式教育不是“山寨货”,而是百年老字号。当西方教育开始学习东方教育之严苛与严谨的时候,我们一些媒体却在鼓吹失控的“快乐”与异化的“人文”一路飞奔。至于抹黑或者解构,更是家常便饭的事。看看新媒体的公号就知道,类似《47张图告诉你:中美教育最全对比,如此触目惊心》等耸人听闻之说,拥趸不少,铁粉众多。它们大概最擅长的就是给中国教育上黑色、化鬼妆,至于建构或者真诚,那是别人的事情。坦白说中国教育是有问题,但也不是说不得骂不得的林黛玉。过度西化的中国教育,在丧失合理惩戒权等要件后,已经害上了“软骨病”等。别人家的视角,固然要警惕捧杀,但沉溺在教育不自信中瞎折腾,恐怕只会在物竞天择的世界竞争中便宜了“敌人”。
第三,中国教育之浩荡辽阔,不是靠一部纪录片就地覆天翻的。尤其在中外教育各有千秋的客观语境下,各美其美固然要紧,更重要的还是要在民族教育的本色与本位中,激浊扬清、去粗取精。从天人合一到止戈为武,从厚德载物到革故鼎新……中国教育的源远流长,已经成为文化自信的组成部分。摒弃教育虚无主义,张扬传统教育精髓,这大概亦是“欲人勿疑、必先自信”的题中之义。
如果说教育焦虑是一种全球性病症,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起码不要太急火攻心?孩子一次次完胜,教育也能舒口气了。毕竟,文武之道、张弛之间,心静下来,脚步踏实下来,中国教育谁说不能走得更稳健洒脱些呢?
标签: 教育;中国孩子;中国教育;孩子;丹麦;中国;纪录片;专利申请总数;组成部分;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