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轨现代文明:古村落的保护之道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周俊生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7年12月11日 22:35:08
保护古村落,不能要求把它与现代文明割裂开来,那样的村落即使依靠国家的力量保护了起来,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原标题:古村落和现代文明接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近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传出信息,近15年来,中国的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且正以每天消失1.6个的速度在持续递减。由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智库等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提出建议,适时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纳入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大国,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上,中国社会形成了农耕文化的传统,人们聚村而居,并且随着人口的繁衍,很多村落的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村落文化,有的历史悠久的村落还保留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遗迹和风俗,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价值和乡愁记忆。
古村落出现锐减趋势,有其复杂的成因。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对于城市文明,居住在农村,无论在就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很不方便,特别是年轻人在接受外界信息、追求个人发展上,更是会受到很多限制。每一个人都有追求个人发展和幸福生活的权利,因此,他们离开村庄走进城市有其正当性,国家的责任就是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获得这种发展和幸福的机会。
但是另一方面,大量古村落因人去屋空而破败甚至消失,又意味着文明的断裂,现代人在享受幸福生活时如果丧失了“文化之根”,这种幸福只能是不完整的,因此,国家又肩负着保护古村落、振兴古村落的责任。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保护、振兴古村落自然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一个古村落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关键在于这个村落要能够人丁兴旺,只有有了足够的人气才能让古村落有生气。一些列入了保护名录的古村落,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能够吸引到一些旅游资源,在这方面并且已经有了成功的样板,如江南地区的乌镇、周庄等古镇。但是更多的古村落并不具备像这些名镇这样的丰富资源,很难吸引到足够的客流,而一些新造的旅游景点也不足以体现传统文化。因此,保护古村落,更重要的是要让古村落能够留得住人,说得具体点,就是能够留得住在此居住、生活的人群。
《蓝皮书》建议将古村落保护纳入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规划,这是一个切中关键、很有见地的想法。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城镇化不是简单地把农民送到城里,让他们住进高楼,而是要让他们能够有条件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
让古村落能够留得住人,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大力推进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让这些村落能够与现代文明顺利接轨。传统村落除了可以开发旅游资源,还有更丰富的土特产品,如果能够利用互联网将这些产品推向市场,则可以为当地就业提供市场。对年轻人来说,在大城市生活成本高企,如果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并且过上舒适的生活,很多人是愿意留在家乡的。
很显然,振兴乡村,就是要让乡村的每一个人能够感受到自己家乡的发展前景,从而发自内心的爱自己的家乡。
古村落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让古村落能够有人气,固然希望能够保留住昔日那种鸡鸣狗吠的田园场景,更重要的是要让它有足够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仅应该表现在对原住民之上,还应该表现在对城里人之上。必须看到,城市文明高度发达后,也有不少城里人厌倦了城市的拥挤和嘈杂,一些已经进入中产的人士更愿意移居乡村。但是,由于农村土地交易制度的限制,目前这种城乡互动的社会良性互动机制很难建立起来。如果能够在农村宅基地交易上把口子放得更开,允许城市居民到乡村置地建房,城市里将有一部分人流向乡村,他们不仅能够为古村落带来可贵的人气,更能够给古村落带来各种新生事物,对于提高乡村的文明程度是非常有利的。
社会永远是发展的。今天要求保护古村落,不能要求把它与现代文明割裂开来,那样的村落即使依靠国家的力量保护了起来,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居住在那里的村民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最近15年里大量古村落加快消失,正表明了原有的保护措施已经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古村落要和现代文明接上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当然,和现代文明接轨,并不是要抛弃传统,如何处理好现代与传统、发展与民生的关系,需要相关部门和机构拿出足够的智慧,更多的方面则需要国家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的进一步突破。
标签: 古村落;村落;现代文明;乡村;蓝皮书;村落文化;新型城镇;人气;传统村落;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