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农业培养新农民 多给“新农民”搭把手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蒋云龙 责任编辑
逯海涛
2017年12月20日 07:59:14
培养“新素质”农民关乎农村农业大计,党委、政府、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各司其职,政策规划、制度设计、物质激励、教育引导应综合发力。
原标题:多给“新农民”搭把手(一线视角)
新做的米豆腐出锅了,养了一年的年猪出栏了,跑山鸡要物色买家了,红薯迎来大丰收了……微信朋友里有一位重庆忠县的农民兄弟,他的朋友圈分外热闹,图文直播、扫码下单,生意还挺不错。
农民做微商,其实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羊圈顶上安装摄像头,实时直播羊的“生活”;跑山鸡脚上缠着二维码,生长过程全程追溯。以前只种土豆、红薯、玉米“老三样”的农民,现在不仅种起了富硒米,还养起了澳洲牛。
近几年,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电子商务的开疆拓土,在偏僻的山乡田野也有了搭乘发展快车的可能。许多农民工、大学生、企业主回乡创业,带来了新思路和新办法,也带动许多脑子活络的农村本土人才,新农民群体越来越大。乘着新时代的曙光,农业农村,正成为新的创业蓝海。
发展新农业,培养新农民,本是一件好事,但也有不少地方碰了一鼻子灰,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反思。
农村发展离不开产业依托,某地政府鼓励发展经济作物,可农民宁愿种玉米喂猪,为何政府和百姓的积极性呈现“两种温度”?一打听才知道,并非农民兄弟思想顽固,而是被反复无常的政策弄怕了。前些年补贴养羊,市场一动荡,干部又改为鼓励养猪,猪价下去了,干部又来科普种果树……朝令夕改,老百姓早就没了尝试新事物的积极性。路子再多,不如路子适宜更能帮助农民致富。农业产业发展,最关键的是务实,最需要的是耐心。
又如,同样是引进龙头企业,有的农村地区农民普遍受益,也有的地方企业越做越大,和农民却没甚关联。土地被流转给企业,农产品加工利润都归了企业,本来为支持农业发展拨下来的惠农资金,也都进了老板的腰包。预想的龙头企业牵引广大农民步入幸福生活,到头来却是一场空。这充分表明,农业产业做大做强之后,分配机制改革也要跟上来。企业不能“吃独食”,政府也应履行好监管职责,更好维护农民权益,真正实现龙头企业和农民农村的双赢。
再比如,某县因为地势偏远,农家民宿的知名度始终上不去。政府为游客专门建了行车观光道,导航上却偏偏找不到。为此,相关负责人专程找了不少旅游网站和地图公司,然而它们大都以地方偏远、旅游体量小为由不予理睬。当地干部感叹,当了这么多年偏远地区,没想到即便到了互联网上,我们还是偏远地区。修订一个地图路线,其实并不复杂,开发新的旅游路线可能暂时会亏本,但不尝试又如何打开市场新蓝海?企业有企业的难处,但路是靠人走出来的,企业不可抛弃社会责任。党委政府也应多给予物质支持,与企业联动互补,给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搭把手。只有这样,山里的乡亲才不会再“掉队”。
中国现代化,关键在农业农村,关键在新农民。统计显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规模超过1400万人。但相较数以亿计的农业人口,新农民规模并不算大。培养“新素质”农民关乎农村农业大计,党委、政府、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各司其职,政策规划、制度设计、物质激励、教育引导应综合发力。培养造就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农业发展有奔头、农民职业很体面、农村成为圆梦舞台的美好愿景才能化作现实。
标签: 农民;视角;新农民;把手;农村农业;社会力量;政策规划;龙头企业;培养;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