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丨年味淡了?那是没有找到过年背后的精神内涵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琪森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8年02月19日 08:15:48
我们应当重视把民俗节庆的意义从物质层面、娱乐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提升我们的民俗节庆质量及认知。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与经典展示。现在,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供应越来越丰富,现在的日子可以讲天天像过年,再加上生活方式的更新、居住环境的改善、家庭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那些传统的仪式正在逐步淡化消失,那些节庆的程序也渐行渐远,人们感叹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年趣”越来越少。
如今,我们谈“年味”,除了传统的办年货、贴春联、吃年夜饭、发压岁钱、走亲访友拜大年外,还有时尚的全家抢红包、手机群拜年、家庭包场电影、参观博物馆及海内外旅游等,过年的“年味”似乎更加个性化、家庭化了。这固然可以适应或满足不同的庆节需求和过节方式,但我们对春节特有的历史意义、人文价值、伦理功能及精神内涵也需要给予相应的重视并加以发掘。诚如《周易》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唯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使“年味”浓起来、兴起来、活起来。
传统节庆是民族精神的折射,人生追求的展示和生活理念的演绎。每一种节庆活动都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民俗仪式和庆祝范式,使参与者由之产生心灵的对应、精神的对话。春节这样中华民族的节庆之首,就更是知识、信仰、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构成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像过年的祭祖仪式,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庄重神圣感。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既是对列祖列宗的敬畏怀缅,对前辈先贤的感恩追思,以恪守孝道、敦亲爱老。同时也是自我的心灵叩问:“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寻根问祖,不忘来路,瞻望前程。年夜饭亦是每个家庭的最重要年会。对于这个中华民族第一饭,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身份如何,都要赶回家来坐在桌边,长幼有序、互爱互敬,尽享天伦之乐,尽显伦理功能和道德感化,使家庭和睦、社会祥和。
社会学家基辛有言:“一个文化如果将其形态完全展现,就可知道它是非常精致的,是一个在许多层次上交织着各种象征和意义的网络。”如守岁,尽管带有农耕时代的图腾意味,深层意蕴上却是对生命的尊重崇拜,是对岁月的呵护珍惜。又如年初七古称为“人日”,这个习俗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有了。传说女娲在造了鸡狗牛马猪等的第七天后才造出了人,这是天地间伟大的创造。因此,在古代人们在这一天要戴“人胜”的头饰,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佐证人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其深层指向是我们人类怎样认识自我、践行人生。这是一个富有哲理的人生命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对“年味”的呼唤,体现了一种群体情感的需求。笔者曾在海外度过几次春节,深切地感受了海外华人和华裔对传统春节的重视,这是从血脉中产生出的虔诚情感。如新加坡华人的祭祖就很隆重,仪式感很强。在加拿大温哥华等地的华人,春节必自办庆贺晚会,特邀来自中国的演员明星同台演出,共唱一曲 《难忘今宵》。作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他们把过春节看作是精神上的“认祖”与情感上的“回家”。
春节的“年味”,是我们民族的生命体验场和精神共同体,也是人文传承的活化物。我们应当重视把民俗节庆的意义从物质层面、娱乐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提升我们的民俗节庆质量及认知。既要传承,亦要拓展,从而使“年味”传承恒远,历久弥新。
标签: 春节;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仪式;精神内涵;民俗节庆;传承;城市化进程;家庭结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