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深评丨让假货真正退出农村市场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吕晓勋    责任编辑 郑亚丽
2018年03月28日 07:50:13

更多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假货,落到消费者头上,就是百分之百的损失。

  原标题:让假货真正退出农村市场

9.jpg

  不含任何核桃成分,味道全靠香精勾兑,一罐“添加剂料汁”兑出8000瓶饮料……近日,一款山寨核桃饮料的生产过程被媒体曝光,引发社会热议。这类劣质产品刻意仿冒名牌,名称相近、包装相似、以假乱真,在广大农村地区尤为常见。

  现实中,不排除有人贪图便宜、知假买假,但更多人还是吃了信息不对称的亏。电影《大腕》里曾有这样一组对话。男主角问:“既然您这是假冒伪劣产品,为什么要和大品牌一样花这么多钱打广告?”广告主笑答:“广告做大了,假的也能成真!”试想,当一条街上几乎所有商店都在卖同一种山寨产品,消费者的判断怎能不受影响?

  只要不被曝光,产品“吃不死人”,生产、批发、销售等环节都有利可图,制假售假者显然没有禁绝假货、自断财路的内生动力。从“六个垓桃”饮料、“康帅博”方便面、“粤利粤”饼干等食品,到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藏身于农村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令人防不胜防。数据显示,去年工商部门受理的农村相关消费投诉量达7.35万件,同比增长66.4%,其中有关假冒、劣质、有异味等产品质量的投诉占比超过20%。整治农村假货的呼吁时常见诸报端,有关部门集中治理多次,但“李鬼”产品仍在横行、难以铲除。如何在农村地区根治假冒伪劣产品,值得深思。

  与城市市场不同,由于品牌认知程度低、维权意识相对淡薄,农村市场难以实现有效的自我净化。比如,有不少消费者就觉得“维权费时又费事”。因此,在农村地区,更需要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下沉监管力量,进一步畅通维权渠道。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所呼吁的,“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努力让假货成为“全民公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决不允许假冒伪劣滋生蔓延”的宣告掷地有声;新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有利于消除市场监管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弊端。凡此种种,都将为农村“打假”的常态化、制度化提供重要支撑。因地制宜,有效完善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监督网络,依法严惩违规违法行为,就能不断压缩农村制假、售假的空间。

  真货不主动去占领市场,假货就浑水摸鱼。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在一些农村,无人机、平衡车等销量可观,一线服饰、化妆品牌成了抢手货。如果还是习惯性地把农村市场跟“低质”“廉价”划等号,显然是陈旧思维,必将错失市场机遇。今天,在监管趋严、信息畅通、网购普及的背景下,制假、售假的生意早晚会走到尽头。与其困守眼前非法之利,不如筹谋长远,想方设法在满足农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上做文章。不掺水分、贴合人心的好产品,才能真正行销城乡、赢得口碑。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假货,落到消费者头上,就是百分之百的损失。强化源头治理、取缔制假售假,下大气力提高产品质量,切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农村地区的假货治理难题终将得到解决。

标签: 农村地区;假货;农村市场;售假;假冒伪劣产品;饮料;维权;核桃;农村;治理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803/W02018032827211137633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