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时评丨有情怀的知识付费平台不会消费人们的焦虑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任冠青    责任编辑 郑亚丽
2018年03月29日 12:53:52

更多

之所以有很多人将“知识付费”与“噱头”画上等号,实在是因为这个行业“变现”的欲望太强烈了。

  原标题:有情怀的知识付费平台不会消费人们的焦虑

hvad-fypsqiz8096613.jpg

  “原价199元的营销课,9.9元起卖,现价随购买人数的增加,每万人购买涨5元。”前些天,一场以知识付费为名义的营销先是刷了屏,很快又在网友们的质疑中“扑了街”,被不少人讽刺为“知识传销”。

  其实,正如很多人意识到的那样,传统的买书、看电影、逛博物馆等行为,本质上也是“知识付费”。而就像出版业总会有畅销书与严肃著作之分,在当前的知识付费领域,有人致力于将人带向更高的审美和知识诉求,自然也有人急着在“风口”上变现,挖掘人性中矛盾、焦虑的一面。我想,之所以有很多人将“知识付费”与“噱头”画上等号,实在是因为这个行业“变现”的欲望太强烈了。

  前些日子,在文化领域工作的我,与一些金融业的朋友对比了一下生活质量,结果也产生了浓浓的焦虑感。“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只有一份收入来源的人没有未来”等曾经被我鄙视的俗语,也开始深深地“戳”中我的心。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我在某个知识付费平台注册了账号,并兴致勃勃地购买了“从职场小白到年入百万”“高效阅读学习”“高情商训练课”等课程。

  我很快就发现了这些课程的“套路”。它们往往有诱人的标题,能够精准抓住你的焦虑点,然后设置迷惑性强的简介,仿佛只要听了他们的课,就能根治你的焦虑,让你走上人生巅峰。然而事实上,这些课程最大的含金量,往往就在标题和试听课上,真正购买之后,就会发现余下的大半几乎都是“注水”。许多人在课程中兜售一些所谓的新型概念,但这些概念不能为解决问题带来实质帮助。

  经此一役,我认识到:在“知识付费”的大风口上,所谓的情怀不该是说出来的,而必须是做出来的。营销者当然可以打着情怀的旗号吸引足够多的受众,但是一旦涉及变现,盈利方式便成了一面“照妖镜”:真正有情怀的平台不会消费人们的焦虑,并把他们拖入更深的泥潭。

  其实,在知识付费领域,并不缺乏令人尊敬的盈利模式。他们善于发现市场空白,致力于帮助消费者成为更好的人。比如,英国的一家公司,就开发了一个叫做“大师课程”(Master Class)的项目,帮助那些有志于从事艺术工作,又难以接触业界顶尖人士的爱好者跨越时空界限,聆听来自行业大师的教导。参加项目的大师包括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摄影师”的安妮·莱博维茨、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著名导演斯派克·李等。在国内,也有严肃平台致力于邀请大学教授等行业领袖,用平实、生动的话语向听众传递真知。

  只可惜在当下,这样做的人还是太少了。真正的深度学习应当是严肃、理智的,这与当前社会对“知识付费”的狂热追捧完全相悖。希望知识付费平台在着急变现之前,能认真想想:你们的事业成就感究竟来自何处?

标签: 付费;中国;焦虑;课程;噱头;等号;欲望;风口;付费平台;大师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803/W02018032928241410994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