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国际关系丨他者眼中的历史映像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马建红    责任编辑 张萍
2018年05月12日 10:13:50

更多

他者的观察,会帮我们看到自己平常不甚关注的侧面或背面,提示我们认识另一面的自己。正如增井先生说的,“所谓历史原本即是如此,这就像人们取海水来用一般,取水的方法很多,使用海水的方法也有很多,但我们很难根据所汲取的海水来对大海本身做出一个恰当的推测。”即便如此,哪怕是“不恰当的推测”,也会成为我们当下生活的镜鉴之一,因为以开放的姿态来看待他者眼中的自己,本身就具有不一样的意义。

  原标题:他者眼中的历史映像

timgIDOG2BHV.jpg

  一般人对于满清王朝前期的历史,大约只有个笼统的“康乾盛世”的印象,至于“盛世”的细节却大多淹没在戏说的清宫戏中,真真假假,不胜了了。即便是比较严肃的史学著作,在习惯了一种写作和思维路径后,也很难有别的考察和分析视角。这样一来,人们读到的史书就难免大同小异,因为那些历史人物的贤愚忠奸,在书写者的笔下早已脸谱化,而期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也已被贴上了相应的标签。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读史兴味索然。

  不过,一些外国学者在研究中国史时,却不受这些影响,他们多从“旁门左道”切入,竟也别有洞天。譬如,我们在对中古时期和近代社会进行“断代”的时候,1840年鸦片战争是一个分水岭。在日本学者增井经夫先生的《大清帝国》中,却有风靡于日本中国史学研究者中的“宋代近世说”观点的介绍,“‘宋代=近世’的观点早已在日本普遍存在。为了论证这一点,人们曾从思想、艺术、法制、经济等方面出发,提出过很多证据,并据此宣称:同西欧相比,中国早在几个世纪前便进入了近世。”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界分时,是会目瞪口呆的。

  增井先生在清代史领域的研究也有其独特的地方。他指出,学者们通常有“以清政府为中心来进行思考的毛病”,而他的研究则着意于“民众史”或曰庶民文化的研析,所得出的结论则更可能超出一般人的认知。例如,一直到今天,我们仍有“无商不奸”的说法,增井先生却认为,“中国商人其容貌若愚,其态度如钝,然敏于发现商机,行商务之捷可当惊叹;其勤勉而善忍,虽商店贫弱,却能出资如涌水”,且由于中国商人得不到政府的保护,反而更善于自设相互扶助的机构,还养成了相互之间重视承诺的习惯,严守自己的从商之道,这也因此在与外国人的贸易中广受称赞。而这些“美德”,对囿于“农本商末”传统中的学者来说,恐怕是很难“发现”的。

  除此之外,国外的中国史学者在研究中还有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可以与自己所熟知的本国史等进行横向比较。在研究“康乾盛世”时,我们很容易只作与明朝或清末的纵向比较,而欧美学者则可能把康乾时期放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来凸显其“盛”之所在。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欧立德,在其主要针对西方普通读者的《乾隆帝》一书中,就将康乾时期置于世界史的地位来加以考量。他认为,在欧洲历史上,人们普遍认为18世纪是一个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性的时代,其代称有“启蒙时代”、“革命时代”。在这个影响深远的特殊时期,欧洲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等都已具有了现代的形式。巧合的是,“同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因为在很多方面,中国的18世纪都和欧洲的18世纪颇为相似,二者都很漫长,且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一时期的中国,国家的人口翻了一番,从1700年的1.5亿增加到了1800年的3亿多,人口呈爆炸式增长。与此同时,经济方面尤其是地区间的贸易也获得了繁荣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刺激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18世纪也见证了国家疆域为五百年来最大、学术考据时代的来临、文化的繁荣、各种深受人们欢迎的宗教信仰和宗教组织获得了广泛的发展。”而我们一向认为的闭关锁国的中国,在欧立德的描述中则是“与欧洲的交流骤增,中西之间还发生了首次近代的外交接触”。这样的“盛世”是世界意义上的,它有数据的支撑。

  欧立德将乾隆帝与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四进行比较,“乾隆帝的品位塑造了这个时代的仪式,他的年号则定义了这一时代的风格。”乾隆受到了18世纪颇为权威的文学家伏尔泰的赞誉,因为“这个满洲帝王已接近于真正理想中的哲学王”。乾隆统治时期的广大领土,大体上奠定了今天中国的基本疆域,而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也是前所未有。当然,其另外的表现就是出自乾隆时代各画坊、窑场和作坊的佳作,它们不仅装饰了清朝当时的宫殿和豪宅,而且还为今天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所收藏,成为了拍卖行的精美拍品。平心而论,这样的横向比较,也确实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康乾盛世,重新认识了另外一个乾隆。

  在这些“他者”的研究中,也有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理解上的偏差,其所反映的中国历史的映像,偶尔也会走样变形。不过,他者的观察,会帮我们看到自己平常不甚关注的侧面或背面,提示我们认识另一面的自己。正如增井先生说的,“所谓历史原本即是如此,这就像人们取海水来用一般,取水的方法很多,使用海水的方法也有很多,但我们很难根据所汲取的海水来对大海本身做出一个恰当的推测。”即便如此,哪怕是“不恰当的推测”,也会成为我们当下生活的镜鉴之一,因为以开放的姿态来看待他者眼中的自己,本身就具有不一样的意义。

标签: 康乾盛世;欧洲;康乾时期;中国历史;中国商人;海水;映像;愚忠;历史人物;兴味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805/W02018051236691458417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