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去基层贡献光和热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郭莎莎 责任编辑
吴佳珅
2018年06月15日 08:03:08
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逐步致富,为贫困地区找到更多脱贫致富的光源,是扶贫干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几年前,我还在“留在北上广”和“基层放光芒”中犹豫不决。读过《摆脱贫困》一书后,我深受启发。我的家乡在鄂西远安,那里正在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让家乡早日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不正是我求学的初心、进步的动力吗?于是,我选择回到起点、来到基层,希望为家乡贡献一些光和热。
脱贫致富,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很重要,然而我的大学专业是法律,而扶贫实践性极强,知与行的落差,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在具体工作中显现了出来。为此我购买了大量专业书籍,结合工作实践开展学习。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终于在贫瘠土地上找到了产业发展的“光源”:远安山远地偏、交通不便,这是劣势,但同时也有特产丰富、山清水秀的优势,我们何不扬长避短,擦亮水蜜桃、油用牡丹和食用菌等“闪光点”?经过努力,目前这些产业已经在家乡的山水间蓬勃生长,成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有了光源,光照得亮不亮、远不远是个考验。工作中发现,基层干部的作风好坏,关系到群众直接感受、扶贫工作成效。求学时见惯了大城市的高楼大厦,一条扶贫的“下乡路”常常走得满脚泥。为了准确掌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和所思所盼,我有空就去扶贫对象家里走走、聊聊,希望能让枯燥的数字变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听到包保贫困户嫘祖镇窑河村王大爹含泪喊出“感谢党恩,感谢政府”,当看到村民为工作队端来一碗碗清茶,当深夜离乡时一户户人家打开家门,让灯光照亮我们返程的路……我慢慢懂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用好作风换来群众的真情实意,这样的回馈最暖心。
要让光源稳定、持续,还得涵养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走访时发现,如果扶贫对象凡事“等靠要”、坐着“享清福”,就难以取得持续性效果,即使一度脱贫也容易返贫。基于这样的情况,县委县政府把整体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立足全县“一主三特”产业布局和全域旅游等第三产业优势,落实扶贫项目,筹措滚动资金,实行精准到户,培育持续增收主导产业,真正让群众致富有门路、生活有保障、脱贫可持续。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这是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扶贫干部精神状态的砥砺。发生在家乡的脱贫故事表明,只有保持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才能确保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只有坚定信心、顽强奋斗,扎扎实实把各项攻坚举措落到实处,才能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逐步致富,为贫困地区找到更多脱贫致富的光源,是扶贫干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
标签: 脱贫;家乡;攻坚战;求学;脱贫致富;初心;书后;鄂西;攻坚;基层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