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民”底色绘就改革画卷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吕晓勋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5月30日 16:11:00
当第三产业占据GDP的半壁江山,提供的不仅仅是广阔的就业转场空间,更有中等收入人群改善生活、低收入人群改变命运的现实机遇。
“曾被快速发展的都市映照得黯然失色的中国农村,如今也开始有了起色。”英国《经济学人》网站近日刊登了一篇文章,以安徽小镇杭埠街边商铺售卖苹果手机为切口,打开了人口结构变化、收入再分配政策调整等角度,看到了中国“以城市和乡村间收入差距为缩影的不平等”为何正在减少的一些原因。
今年3月,英国尤格夫调查公司对17个国家的民众调查显示,41%的中国民众认为世界会变得更好,远高于法国3%、美国6%等其他国家的数据。西班牙《国家报》分析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正在变好。“中国是全世界在最短时间内改善最多人生活的国家,这种情况也有助于乐观情绪在整个国家的传播。” 可以看到,随着这几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制度难点不断突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也相应地“水涨船高”。
“在经济持续发展的状况下,中国将把着力点放在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和不公平上面。”日本《朝日新闻》的观察,既是对当今中国施政重点的分析,也点出了如何更广泛且深入地释放改革红利。相比过去有口饭吃、有地儿住的基本生存需求,如今民生改善的内涵更加立体、丰富。从优质医疗的便捷提供,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再到公共服务的精准“推送”,那些和我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对的正是一个个尚待充分挖掘的民生需求细分市场。打破制约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动能助力新业态发展,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特别是加快满足“进一步改善”的海量需求,是改革的难题所在,也是增长动力的来源。
居民消费形态的变化,往往是观察一个国家、地区经济“体质”,评估其发展潜力的重要视角。其实,不仅是打入城市商业系统毛细血管的国际品牌,放眼城市,随叫随到的专车司机,穿行于车流中的快递、外卖小哥,上门服务的美甲师、按摩师……许多新职业群体借助O2O平台迅速崛起,带来更丰富的服务体验。再看农村,借助电商平台,保健品、美妆和数码类产品在农村销量激增,像江苏西山岛的枇杷露、浙江奉化的水蜜桃等地方土特产,借助网络直接进入全国性流动渠道。当第三产业占据GDP的半壁江山,提供的不仅仅是广阔的就业转场空间,更有中等收入人群改善生活、低收入人群改变命运的现实机遇。不管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落地时有多难,在鲜活的实践中,办法总要比困难多得多。而改革要起到的作用,就是顺应不同群体改善生活的愿望,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环境,打开群体改善的“想象空间”。
有经济学家明确指出:不同于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改革是把最广泛、最底层的人都纳入市场经济的分工系统。回顾30多年的种种变化,虽然我们的改善还不均衡,但就整体而言大家都在向前进步,尽管过程是分步骤渐进式的,但“全民性”的目标始终不曾忘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无论是简政放权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还是融人民生活改善于经济发展大局的服务创新,我们不能忘了,改革归根到底,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
标签: 改革;人民生活;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