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何命丧导师家的工厂?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张天蔚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5月30日 16:20:00
同时,学校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导师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指派其从事与学业研究无关的事务性劳动,学校应该及时介入、纠正,这既是对学生前途负责,也是对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誉负责。
上海焦耳蜡业有限公司的一次爆炸事故中,华东理工大学研二学生李鹏不幸罹难。有媒体以《华东理工研究生命丧导师参股工厂》为题,报道了这一不幸事件。而“命丧导师参股工厂”的提法,则试图点明这一偶发事故的不寻常之处:导师参与甚至直接经营公司,学生则在公司的生产过程中丧命,原本的师生关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蜕变为老板与打工仔之间的雇佣关系。
目前,李鹏的导师张建雨已经被警方刑事拘留,证明警方已经初步认定其在此次事故中负有责任,也间接证明张建雨与上海焦耳蜡业有限公司的关系,并非单纯的“参股”那么简单——事实上,任何人只要购买一只股票,实际都是在“参股”这家企业。但张建雨与焦耳蜡业有限公司的关系,显然并非如此简单。检索张建雨的资料,其作为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的主要科研成果,大多与“蜡业”相关。因此,焦耳蜡业有限公司很可能即是张建雨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又是其谋求经济利益的变现渠道。而他的学生李鹏在公司里所做的工作,则既是其研究课程的一部分,又是为导师的经营活动打工。而正是这种含混不清的关系,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中最为舆论所诟病的部分。
科研、教学、应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对于张建雨这种基本放弃理论研究,而专事应用研究的“硕导”而言,科研、教学均着眼于应用,几乎是必然的选择。大多数情况下,从企业承接应用研究课题,是这些导师们最大的课题经费来源,而帮助导师完成这类课题,也就是学生们的分内之事。只要课题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应用领域的前瞻性,则委托者、学校、导师、学生,都会有所收获,实现多赢。
因此,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导师是否过多地承担了企业课题,或导师是否变成了老板——杜邦公司作为世界最大的化工企业,几乎把美国特拉华大学变成了自己的科研基地,特拉华大学化工学院也因此成为美国最好的化工学院之一。而导师借助自己的学识、地位、人脉,获得课题和经费,而后招收学生、组织研究,对学生而言也确实很像是老板,所以在欧美大学中,学生称导师为BOSS,也是普遍现象。
真正的问题是,导师所研究的课题是否确有学术价值,及导师为学生布置的工作,能否触及这个课题的核心部分。如果两者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则学生即使是“给老板打工”,也会在“打工”过程中领会导师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开拓自己的学术视野,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打好基础。反之,只要有一个答案是否定的,则学生就真成了打工仔,差别只是工资远远低于其他打工者而已。
就目前了解的信息,尚不足以在张建雨与李鹏的师生关系中,找到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肯定的是,李鹏在焦耳蜡业所进行的最后的实验,确实存在安全风险,而无论作为学校导师,或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张建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至于如何在制度上保证前述两个问题都能得到肯定的答案,则只能寄希望于学校对科研课题及实验程序的严格把关。达不到相应学术水平的课题,虽然能给导师和学校带来经济收益,对于参与其中的学生而言却是误人子弟,因此应予坚决否定。同时,学校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导师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指派其从事与学业研究无关的事务性劳动,学校应该及时介入、纠正,这既是对学生前途负责,也是对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誉负责。
标签: 导师;学生;参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