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武汉“看海”市长怒,治涝重金岂能老“打水漂”?

来源:人民网
作者:宗国    责任编辑 杨静涛
2016年06月04日 07:23:00

更多

武汉“看海”市长怒,治涝重金岂能老“打水漂”?据统计, 2012年有184座城市发生内涝, 2013年234座城市内涝, 2014年125座城市内涝。如此这般,城市或许就再也不会跟百姓“不怕大暴雨”的期待爽约了。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惬意,也很诗意。但是,在内陆城市的家门口“面朝大海”,可就没有一点诗意感,只会怨声一片了。这不,连武汉市长都怒了。日前,武汉市遭遇今年最强降雨,启动排渍抢险三级预案。在视频紧急调度会上,市长痛陈防汛排涝工作存在短板。跟武汉一样“水上漂”的,还有“难兄难弟”——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城市,近日尽皆开启“看海模式”。

  回望过去,一有暴雨,城市“水上漂”的新闻就频频见诸报端,场面惊人,教训惨痛。比如,2012年,北京遭遇“7?21”特大暴雨及洪涝灾害,造成79人死亡,百亿经济损失;2014年,暴雨袭击深圳,5000多辆公交车无法正常运营,2000辆汽车被淹,主要道路几近瘫痪。逢雨必涝,已经成为城市顽疾。据统计,2012年有184座城市发生内涝,2013年234座城市内涝,2014年125座城市内涝。平均每年百座城市内涝,难怪有网友调侃:“不会开船的司机不是好司机。”

  人们不禁会问,何时能不再“涝”?确实,一些地区汛期降雨时间长、雨量大,再加上城市地理位置、排水系统少而不畅、城市地面硬化、湿地建设不足……但人们关于内涝原因的分析,基本都指向了自然和城市建设方面。然而,当城市在暴雨之下显得不堪一击时,相关政府部门是否工作得力,恪尽职守,就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毕竟,天灾或许难以避免,但暴雨所造成的内涝影响、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的程度,却是可以通过应急预案等尽人事去规避或减阻的。

  对于那么多城市而言,内涝年年不见转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城市治理的失败。兄弟城市的、过去的“前车之覆”,没有成为本市的、现在的“后车之鉴”;东挖一块西补一段南修一会北治一阵,没有科学的全面的面向长远的整体规划;“九龙”治水见利就上害来则避,缺乏责任承担机制等都逃不了干系。君不见,每次内涝之后,城市相关管理部门总在相互诿过。有人责怪暴雨预警不力,气象部门却归咎于技术手段的局限;有人指责排水改造几十亿“打水漂”,水利部门则辩称改造成效很显著……面对此情此景,难怪会有腐败猜想,也难怪有人建议,治涝先治官。内涝治理、暴雨应急的链条,串起多个部门,完善的责任机制与监督机制才是最好的粘合剂。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有的城市并非没有问责,并非没有重金投入。早在2011年,武汉市纪委对造成武汉城区严重渍水的主要责任人进行行政警告、记大过、撤职、降级等问责处理。为了治涝,武汉自2013年起投资130亿元,甚至许下“三年后不怕大暴雨”的豪言壮语,然而今年武汉依然因为汛期降雨多个地段渍水。同样,南昌在2003年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成为“漂在水上的城市”后,陆续对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砸进20多亿元“看不见的投入”,并信誓旦旦宣称告别“看海模式”,但暴雨一来,“看海”照旧。武汉、南昌等城市治涝的折腾反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单兵突击的治涝举措,就是砸再多的钱,效果也经不起检验。更何况这钱,不排除会变相流入“王谢堂前燕”们的腰包,而不是都落进看不见的城市建设“里子”中。

  要告别“城市看海”,城市建设必须回到责任与科学。实际上,许多城市不是没有提升排水能力,但是城市扩张过快,超出其承载能力,而且不少地段建设没有严格按照规划来,不断产生新的内涝隐患点。还有一些城市,抓住“海绵城市”就以为找到包治百病的药方,却不考虑有无径流通道,一哄而上建设,结果事与愿违。教训在前,城市管理者必当汲取,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习惯思维,改变以往末端治理方法,做好顶层设计,有序推进,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统筹建设。

  赣州、青岛城市排水“一管百年”的修建模式,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学习。放下“权力审美”,多些自然敬畏;放下利益考量,多些责任意识;放下亮点工程,多些科学意识;如此这般,城市或许就再也不会跟百姓“不怕大暴雨”的期待爽约了。

标签: 内涝;暴雨;城市建设;武汉;问责;汛期;降雨;排水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