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的标签怎么“说贴就贴”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 责任编辑
朱婧
2016年06月05日 06:28:00
说起魏永康,大家或许并不陌生。因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神话,而被人们称为“神童”。当年年纪仅17岁的他就进入了中科院,让人意外的是,后来却遭退学,其母不仅没有安慰他。反而说出“恨他不死”的惊人之语。“华容神童”、“湖南神童”、“天才少年”的标签都曾贴在他的身上,散发出夺目的光芒。而“情商”教育的忽视,以及后续可悲的遭遇,又让这些标签显得格外刺眼。
4年前,13岁的魏晓音(应当事人要求使用化名)从内江来到西南财经大学报到。比同年级同学小5到6岁的年龄,让她在校园中备受“瞩目”,这样的生活曾让她很困扰。“我只想愉快地啃啃鸡腿,过过普通的小日子,不想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天才少女这个标签,与我并不相符。”(6月3日《成都商报》)
说起魏永康,大家或许并不陌生。因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神话,而被人们称为“神童”。当年年纪仅17岁的他就进入了中科院,让人意外的是,后来却遭退学,其母不仅没有安慰他。反而说出“恨他不死”的惊人之语。“华容神童”、“湖南神童”、“天才少年”的标签都曾贴在他的身上,散发出夺目的光芒。而“情商”教育的忽视,以及后续可悲的遭遇,又让这些标签显得格外刺眼。
同样是17岁,魏永康顺利进入了中科院继续深造,魏晓音(化名)则因未满18岁而遭遇求职失败。按照常理,这般“天才少女”到哪里都是“抢手货”,然事实并非如此。求职失败的背后,恐有“华美标签”的负面影响。感性点说,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别人给你贴标签,也“贴”不出一个“美丽人生”,说不定还会徒增各种烦恼,平添些许无奈。
类似“伤仲永”的报道不乏少数,也正说明芸芸众生不乏高手隐匿。如果说,存在即合理,这些智商“高人几筹”的孩子也当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可现实呢,这些报道的“循循善诱”让人们心中产生某些“刻板印象”。“智商高的人往往情商不咋地”,“交往能力会成为少年大学生的短板”,“学业上如鱼得水,生活中一塌糊涂”,古有“方仲永”,今有“魏永康”。显然,这些个例也只是少数中的个别,断然不可一概论之,魏晓音的事迹足以驳之。
然贴标签这档子事儿,在网络时代尤其盛行。缘于短小精悍,便于记忆传播,故而抓到一点,就会被贴标签。哪怕只是片面的印象,哪怕明知是一种偏见,讽刺或赞美的标签还是“说贴就贴”。“13岁”的小女孩就读西南财经大学,的确格外耀眼。然无休无止地搭讪,食堂偷拍,还发到学校贴吧上,致使女孩连续失眠,如此“盛情关怀”,已然影响到别人的正常生活。实属不妥。
情商与智商无法兼顾显然是个伪命题,正如我们无从否认美貌与才华可以集于一身。“我在大学中,从未感到孤独,和大家一样上课、考试、追剧、旅游。”魏晓音如此评价自己,考虑的问题和同年级的其他学生并无差别。思想亦与常人无异,交往能力也并未成为自己的短板。说贴就贴的标签,明显偏离客观认知。
对于“未满18岁的魏晓音被企业拒之门外”我们无权指摘,但“年龄这么小就要出来工作,是否是家庭经济窘迫”的质疑,又何尝不是在给女孩贴标签呢?实习期间,魏晓音对于工作的环境也能够快速适应。“HR向总行极力推荐”之后仍被拒绝录用的现实,又何尝不是“偏见眼镜”暗示下的败笔?
无论是“天才少年”,还是“天才少女”,成长过程中“智商”和“情商”都要跟上。然而形成的标签固然便捷,但是也使我们的认识过于片面,往往仰赖于表象,缺乏深刻的认知。“说贴就贴”的标签,止于标识就已足够,过分的关注,不依不饶地“骚扰”,就难免给人“间接伤害”的嫌疑。(周磊)
标签: 智商;情商;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