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赵永新    责任编辑 杨静涛
2016年06月07日 09:16:00

更多

“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在5月30日上午召开的“科技三会”上,当习近平总书记讲到这里时,台下的科技人员报以热烈的掌声。

 “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在5月30日上午召开的“科技三会”上,当习近平总书记讲到这里时,台下的科技人员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包含着科技人员对中央领导如此“了解民情”的由衷赞叹,也反映出他们对改革完善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的热切期盼。

  任何创新活动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近些年来,国家财政对科研的经费支持逐年稳步上升,但在经费增多的同时,由于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相关制度规章不合理,也出现了“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的种种怪现象。

  比如,由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过细过死,“买醋的钱不能打酱油”的现象并不鲜见;由于到财务报销时要求与预算“无缝对接”,把许多科研人员特别是项目负责人逼成了会计。科研人员本来应该把时间与精力全扑在研究上,但现在则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对未来几年科研活动的每一项支出精打细算:买多少根试管、用多少盒试剂……

  比如,在科技投入中,仪器设备购置费比例一直偏高,劳务经费比例过低,有些项目负责人为调动项目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不得不“张冠李戴”,想方设法从设备购置等科目中“调剂”出一部分经费用于劳务支出,甚至出现做假账、弄假票的现象,不仅有损自尊,而且损害了规定的严肃性。

  再比如,由于财务报销严格“参公管理”,差一点都不能报,加上经费审计过分苛刻,每到报账时,项目负责人只好发动学生,与数年前申报项目时的经费预算一一“对表”,对不上的就想办法“嫁接”,生怕过不了报销关。如此种种,既浪费了广大科研人员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又消耗了他们的创新热情,把经费与人的创新活动的关系颠倒了。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相关管理部门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把科技创新这一复杂的智力创造活动等同于简单的建设项目,没有真正按科研的自身规律办事。

  首先,科技创新是高级脑力劳动,最关键、最核心的因素是人,而不是仪器设备;如果离开了有创造力的人,再先进的仪器设备也是毫无用处的废铜烂铁。因此科研经费支出应多考虑人的因素。其次,科技创新属于智力探险,具有极大的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许多时候走哪条路、怎么走都不清楚,很难提前几年把做多少试验、用多少试管“计划”得一清二楚,经费使用应该留有一定的灵活空间。再次,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有自己的特殊性,理论推演、野外考察、实验室研究、技术开发……都有各自的特点,在经费安排和使用上不宜一刀切,应分类考量、区别对待。

  科研经费的问题比较复杂,解决起来需要整体推进。6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措施,更大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做出了明确部署,就“简化中央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大幅提高人员费比例”“差旅会议管理不简单比照机关和公务员”等明确了具体的改革办法。有关部门理应认真落实中央精神和部署,尽快出台相关细则。同时,广大科研人员也该洁身自好、照章办事,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避免出现违规挪用、套用科研经费的不良行为。

  只有上下同心、良性互动,中国科技的政策环境才会变得更好。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07日 05 版)

  

标签: 经费;创造性;改革;创新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