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海权,“师夷之长以制夷”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马晓霖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6月12日 08:54:00
6月上旬,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圆满在北京落幕,并取得丰硕成果。当然,中国最终有效维护自己的海权,既要靠有效利用国际规则,巧妙合纵连横,更要靠建设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能力。
6月上旬,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圆满在北京落幕,并取得丰硕成果。对话前后围绕东海与南海的力量博弈紧锣密鼓,它比对话中的舌剑唇枪更为引人注目,因为它比言语表达的国家意志更为直接。中国并非传统海洋大国,面对与美日等海洋列强的角力局面,“师夷之长以制夷”不失为一种良策。
据日本媒体报道,9日凌晨,中俄海军共四艘舰艇进入钓鱼岛附近海域并与日本军舰出现对峙。为此,日本政府启动应急机制,外务省还连夜召见中国驻日大使进行抗议,但被中国大使据理驳回。随后,中国国防部发言人杨宇军回应媒体称,“钓鱼岛及其附近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军舰在本国管辖海域航行合理合法,他国无权说三道四”。
日媒称,中俄军舰进入钓鱼岛毗邻区,无论是单独行动,还是同时出现,都前所未有,非比寻常。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库克当天就中国军舰巡航钓鱼岛水域称,“与日本政府保持了联络,今后也将继续密切合作”。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托纳则强调美方“对主权归属不持特定立场”,重申钓鱼岛适用美日安保条约。俄罗斯驻日使馆则解释称,俄舰艇出现在钓鱼岛附近水域,是践行美日倡导的“自由航行”原则。
此前两天,两架中国歼-10战斗机在东海防空识别区拦截一架抵近侦查的美国海军RC-135飞机。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发言人就此指责中方战机距离过近“到了不安全的程度”,中国国防部和外交部则双双抨击美方侦查行为严重威胁中国安全,并蓄意炒作中方的合法防御举措。中美战略对话结束,美国军方即宣布将继续在南海进行巡航,而南海已罕见地集中两支美国航母舰队。
几天内连续发生的事件信息丰富,意味深长,直观反映了大国力量博弈亚太的两个格局。首先是关系格局:中美在促进新型伙伴关系和加强互信的同时,围绕航行自由与海洋主权的交锋紧锣密鼓;中俄并非同盟关系,但在关键时刻和敏感地区貌似“不盟而盟”。其次是舞台格局:航行自由与海洋主权之争已不局限于东海或南海,而是互通互联,成为一体。
中国卷入这场博弈,一则是维护主权的本能需要,二则是域外力量插手导致的被迫应对,博弈本身也是“师夷”以“制夷”的过程。现代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是包括海洋大国在内的世界列强,与之周旋较量必先熟悉、适应甚至对接这些规则,这既是它们的所谓主张,也是中国无可回避的现实。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基准线等宣示主权措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就是中国活学活用国际规则的具体实践,无论外界是否接受,都使中国拥有更强大的法理依据。
中国维护海权正面临着美国制造的巨大压力和困扰,排忧解难仅靠一己之力显然不足,死守一个方向显然不够。美国四处编制所谓“安全同盟”联手对付中国,日本也加大南海搅局以便为东海争端解套,中国完全有必要“萧规曹随”,借力打力,加强中俄全面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激活其在亚太方向的作用。中俄“结伴不结盟”,观照彼此重大与核心关切,不仅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也是双双遭受美国遏制的必然选择。
东海与南海的海空角力,体现了海权之争的常态化现象,即海空力量频繁存在与接触。国际法规定了领土、领水和领空主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也明确了国际空域和水域无害通过的航行自由。但如何界定各国莫衷一是,也必然努力趋利避害,进而导致不计其数的海空军事对峙,衍生诸多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如何适应与外军舰机过招,这对中国更是个新课题,不仅要有心理上的逐步接受,更要有实操层面的逐步适应,并表现出极大的战略耐心和政治智慧;而围堵到家门口的列强,完全可以当做免费的陪练师傅。
自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中美间军事交流日益密切,除增加透明度和通报机制外,还陆续建立各种海空相遇规则和避险条例,规范彼此行动,避免出现误判,尤其防范不必要的冲突和意外。熟悉、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规则,不仅可以加快中国军队融入世界军事体系,而且有助于中国在保持战略关系稳定的前提下,巧妙维护核心利益。
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成果之一,是确认美方邀请中国军方参加2016环太平洋军事演习。这既是中美战略和军事互信的一次背书,也是中国熟悉对手、掌握游戏规则并现场练兵的良好机遇。当然,中国最终有效维护自己的海权,既要靠有效利用国际规则,巧妙合纵连横,更要靠建设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能力。
标签: 钓鱼岛;南海;中国;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