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记者”的夭折与新闻常识的回归
来源:荆楚网
作者:邓为 责任编辑
陈斌
2016年06月17日 19:08:00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媒介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使传媒成为真正的精神家园,是每个人都无法置身度外的。上至国家最高领导人,下至平凡如我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让关于新闻的“常识”成为每个公民的常识。
近日,一款“找记者”手机APP软件被叫停,原因是该平台严重破坏了新闻宣传的正常秩序,有的甚至进行有偿新闻交易。
根据开发者的定位,“找记者”意在帮助众多初创型企业宣传自己。操作流程如下:创业者录入项目资料之后,通过“找记者”的微信平台一键呼叫记者,下订单后,平台云端通过撮合机制将订单推荐给合适的记者,记者们抢单,创业者选择确认抢单记者并支付到平台,完成稿件的交付和修改,并根据下单者需求推荐给各大媒体发稿。该产品2014年底上市,2015年获得某天使会数百万元投资。
初创型企业需要宣传,可是,记者难找,稿子难发,因此这产品应运而生。听起来和“滴滴打车”一样,通过互联网技术解决需求痛点,很有创新。但是,为什么被叫停呢?
原因在于,媒体不同于家政公司,记者不同于代驾。不同之处,在于以下新闻学的常识问题:
媒体的公共性,是其与家政公司最大的不同。媒介是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众发表、交流和参与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的场所。媒介服务公众、维护公共利益的前提是最大限度地保持独立,尽量不受市场等其它力量的控制。因此,公众理想中的媒体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新闻报道应该追求的是社会价值。
但是,媒介从它产生至今,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一方面要做社会公正的代言人;另一方面要自负盈亏来养活自己,要依靠出售精神产品来谋利。中国媒体在市场化进程中,同样面临双重角色这一世界新闻史上的共性问题。只要新闻媒体进入市场化进程,进行商业化运作,就会形成商业主义与专业主义的冲突,这也是当下记者们无所适从、新闻界屡出败类的根本原因。
虽然“记者”这一职业已经被污名化了,但我们仍然不应更改新闻学的常识问题。这就是:记者不等于公关,新闻不等于宣传,软文不等于报道。
保持职业尊严,成为公共新闻信息产品的提供者,不妄言、不失语、不缺席,力求真实、客观、公正,仍应是真正记者的追求;守夜人、社会的良知、时代航船上的瞭望者,仍应是互联网时代公众对记者的美好寄望。
我们不能容忍,堂而皇之以“记者”这一职业的荣光来求得个体的利益最大化;我们不能看到,明码实价地将“舍公义,取私利”变成商业模式。如果关于“新闻”的常识被所有人遗忘,那 “真实”这个词语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媒介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使传媒成为真正的精神家园,是每个人都无法置身度外的。上至国家最高领导人,下至平凡如我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让关于新闻的“常识”成为每个公民的常识。
标签: 记者;APP;夭折;新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