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西瓜大战,不贵也浪费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沈 彬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6月21日 08:00:00

更多

我们应该明白:对于食品,特别是粮食的敬惜,是根植于民族的价值认知体系的,甚至它是超越了具体的成本计算的。西瓜大战,不贵也浪费。

  高考结束后的6月18日,近千名考生来到重庆武隆县仙女山,上演了一场“西瓜大作战”。不少男生女生站在草坪上开始追逐并投掷西瓜,红色的瓜瓤散落得一片狼藉。

  到底能不能用这种糟蹋西瓜的方式来“减压”呢?或者说,西瓜是不是一定要吃下肚子才不叫浪费?事件引发了网上的热烈讨论。

  事后,当地作出了一些澄清。活动的主办方系重庆市某旅游公司,他们介绍称,“西瓜大战”是川渝大学生联谊活动的一个环节,他们花了6000块钱买了一吨西瓜用来投掷,这种“西瓜大战”的活动也是从外国传来的。该旅游公司还称,武隆县是一个小县城,本来西瓜就有滞销的问题,“西瓜拿来用了总比烂在地里好”。

  “西瓜大战”事件背后,是一个传统道德规范和现代营销之间的冲突,是朴素的农业精神和现代经济运行规则之间的碰撞。

  从“经济账”上说,花6000块钱买西瓜,能造成这么大的声势影响,连人民日报等官微都转了这个消息,对于扩大当地旅游的影响,的确是“合算”的。也有人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有人愿意买,有人愿意卖,西瓜没有用于违法的用途,就可以了,你管它吃下肚子,还是扔掉呢?

  有一部电视剧,编剧为了凸显一名基层干部的骄奢淫逸,特意安排了这么一个细节:为了迎接新领导的到来,乡长对办公室场所进行了非常奢华的装修,但是油漆味道实在太大,又怕领导受不了,于是就让食堂蒸了很多很多的馒头,放在办公室里吸异味。其实,办公室的违规奢华装修,是更为严重的浪费,远比馒头更浪费纳税人的钱。但是,公众显然对“馒头来吸甲醛味”这种浪费粮食的行为更感到痛恨,这甚至超过“经济账”。

  这说明国人对粮食的敬畏、对于浪费食物的痛恨,是根植于灵魂深处的,甚至不需要经过这么一个成本的计算,就能本能地作出反应。

  虽然,目前中国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实现了城镇化,但是,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农业文明传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根深蒂固地印在了我们的意识深处,对食物的敬畏,近乎于集体的共同潜意识。对于浪费食物的行为,不需要经过很复杂的推理,我们就能感到冒犯和憎恶。

  经济上说,无论这次的“西瓜大战”还是外国的“番茄大战”,类似的营销事件本身可能是有利可图的,农产品本来定价就不高,大肆作贱、糟蹋一番,很有视觉冲击力,传播效果也挺好,但实际成本并不高,或者说“并不怎么浪费”的。

  但是,有利可图不是经济活动的唯一的衡量标准,背后还有公序良俗和商业道德。我们应该明白:对于食品,特别是粮食的敬惜,是根植于民族的价值认知体系的,甚至是超越了具体的成本计算的。浪费食品,就是对公众情感的冒犯,是对公序良俗的挑衅。至少在现阶段,国人对于食品的敬畏还不会动摇。同时,我们应该分得清,“消费升级,买了更贵的东西”与“把便宜的东西糟蹋一番”两者之间,哪个才是真正的浪费。

  西瓜只有吃下肚子,才不叫浪费?至少从公序良俗的角度说,故意糟蹋西瓜的营销活动,是有悖于公德的,虽然“不贵”,也是浪费。

标签: 西瓜;大战;旅游公司;经济账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