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肉节之争 别上纲上线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黄 宏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6月22日 07:47:00
最好的态度就是:哪一方也不要上纲上线,扯到道德的高度。爱狗者大可继续爱狗,食客如果爱吃,也不妨自便。毕竟,我们不是已解决了该不该吃牛肉这一难题了吗?
近年来,每年这时候,都会引起一场食客和爱狗者从网上到网下的“舆论战争”。今年的广西玉林狗肉节又开幕了,于是,这场“口水战”也如期而至。
对吵的双方,营垒鲜明:一方认为,希望取缔这以“民俗”为名,实为商业营销的“节日”;另一方则认为,法律没有禁止,只要不是虐杀、盗杀,凭什么道德绑架,禁止这个节?
孰是孰非尚没有标准答案,估计今后也不会出现标准答案。因为对吵双方不乏聪明智慧之士,如果真有答案,这么多年吵下来,早就吵出个“子丑寅卯”了。但吵到今天,却始终吵不出一个标准答案来,倒是值得探究一番。
不妨回顾一下对立双方的论点:爱狗一方主张废除狗肉节,所依据的观点大致可归为一句话:“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而后延伸出种种子观点,最根本的现实依据是,狗对主人忠心不二,有如家人、伴侣。
毫无疑问,如果“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一论点成立,那人就绝不应该吃狗,原因很简单:如果对最好的朋友都能如此下手,那信义何在?这就不是吃不吃某种食物的问题,而是上纲上线到道德败坏的层面了。爱狗者之所以抵制狗肉节,背后潜藏的,正是这一逻辑脉络。
但若从汉语语境的角度来看,狗和“人类最好的朋友”一度相去甚远。至少从汉代邹阳《狱中上书自明》中的“桀之狗可使吠尧”起,狗的形象就一直不佳:奴颜婢膝,一心为主子效劳,不分贤愚善恶。无论书面语“彘狗不如”、还是口头语“鹰犬”、“狗腿子”,狗的形象都是负面大于正面。在这种语境中,吃狗肉不但毫无道德违和感,反可警示坏人,有利于纯化道德,巩固社会秩序。
这种利用食物进行道德说教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古代端午节时,人们要吃“枭羹”,原料主要是猫头鹰,因为古人传说这种鸟会吃母亲,尽管味道不佳,但出于对奸臣恶人的警告,当时人们还是要吃一吃的;现在常见的食物牛肉,在古代也不常吃,历代反对吃牛肉的文章数不胜数,理由和反对吃狗差不多:牛勤勤恳恳,为人服务,如果吃牛肉,倒是忘恩负义之举了。《水浒传》中的好汉动不动要吃牛肉,只是为了表达这些人不拘礼法,真实状态是杀牛要经政府批准,手续繁杂,日常生活中不大吃得到。
那什么时候狗成了“人类最好的朋友”呢?这一思想其实源自西方,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狗一向形象良好。清末起,西风东渐,狗的形象也逐步扭转,以至于到现在渐成气候。
如今围绕狗肉节该不该禁的争吵,其实就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对碰,偏偏在对狗的态度上,传统文化未予高看,认为吃也未尝不可;外来文化却极度赞美,于是就产生了冲突。这种争吵,往往话语体系根本不同,于是便出现年年吵架却吵不出结果这一奇景。
源于文化的冲突,往往难以达成一致,通常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好的态度就是:哪一方也不要上纲上线,扯到道德的高度,“醉翁之意不在狗”。爱狗者大可继续爱狗,食客如果爱吃,也不妨自便,谁也别强迫谁。毕竟到目前为止,法律没有禁止吃狗,狗也不是国家保护动物,那就用古人的老办法,姑且待之吧。毕竟,我们不是已解决了该不该吃牛肉这一难题了吗?
标签: 狗肉;牛肉;爱狗;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