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电视综艺呼唤“创客精神”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 阳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6月24日 07:33:00

更多

仅靠引进和模仿,无法成就原创大国,但治愈原创焦虑症,还有一个过程。中国的电视行业也需要走过类似的成长路径,背负着观众的期望,一步一步从学徒成长为创客和工匠。

  已持续了近半年的《中国好声音》版权之争,近日再起波澜。23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已受理该版权案,“好声音”的未来受到关注。

  作为海外引进的电视娱乐项目,《中国好声音》这样的综艺节目并不让人感到陌生。细细数来,近年来走红的《极限挑战》《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等节目,没有哪一档不是舶来品。于是,围绕引进节目出现了种种焦虑: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没有原创能力,以至于在电视节目上“怎么玩儿”都要靠“外来的和尚”?以及,如果没有了综艺节目引进,本土节目怎么才能提高吸引力,以满足观众越来越高的欣赏标准?

  上周出台的一项规定,加重了这一焦虑。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的《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卫视在黄金时段播出的引进版权节目一年不得超过两档,同一档节目一年原则上只准播出一季。根据规定,像《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等热门节目,将不得不重新拟定播出计划。如何才能克服电视节目的综艺原创焦虑症?要开出有效的药方实在棘手,因为原创能力的提高终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可以说,越迫切才越焦虑。

  谁都知道电视节目还是原创的好,综艺节目尤其如此。节目背后的原创力不仅关系一个电视台品牌的打造,更是一个国家文化原创力和软实力的体现。过去几年,国内各大电视台引进节目之多的确是不争的事实。有人说,在欧洲的一些国际电视节上,中国人购买节目从来都不惜成本。其中的原因并不高深。

  一方面,中国电视产业起步本来就晚,当荷兰、韩国、日本等一些国家的电视节目已经形成了集创意、制作、宣传、发行等环节为一体的产业链,分工高度细化和专业化之时,中国的电视节目制作还处于小作坊阶段。引进和模仿,未尝不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当综艺节目成为各家卫视竞争的筹码,谁将收视率高的节目收入麾下,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在整个行业的原创和制作能力都有限的情况下,花大价钱买成熟的进口版权,自然成了短平快、低风险、高收益的捷径。

  然而,仅靠引进和模仿,无法成就原创大国。需要看到,从几年前《中国好声音》播出到现在,国内的综艺节目原创和制作水准有了不小的提高。比如《来吧冠军》等节目,目前已经实现了国内团队自主原创和制作,综艺节目制作播出各个环节的分工也日益细分和专业化,综艺节目研发、综艺节目编剧、综艺节目营销等新行业正在兴起,越来越多专门从事综艺节目的企业在市场上出现……这正是近年来引进综艺节目给中国电视行业带来的经验启示和鲇鱼效应。

  治愈综艺原创焦虑症,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需要观众及整个社会对中国电视行业抱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几年前,很多人发问,在近14亿人的庞大市场上,国产电影为何无法匹敌好莱坞的钢铁巨人,中国电影是否真的没有希望?今天,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成其为问题,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已经连续多年超过进口影片,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的电视行业也需要走过类似的成长路径,背负着观众的期望,一步一步从学徒成长为创客和工匠。

标签: 节目;原创;电视节目;中国电视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