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老人免费交通并非“不爱了”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乔杉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6月27日 15:14:00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统一部署,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实施后,上海市不再实行70周岁以上沪籍老年人免费交通制度,原社会保障卡副卡(敬老服务专用)的使用期截止到6月25日。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统一部署,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实施后,上海市不再实行70周岁以上沪籍老年人免费交通制度,原社会保障卡副卡(敬老服务专用)的使用期截止到6月25日。也就是说,6月26日起,原持有敬老卡的沪籍老年人,乘坐公交和轨道交通线路都需买票或投币上车。
在“闻老色变”的舆论场上,这则消息带来了太多联想,有人理解成上海对老年人终于“不爱了”。比如有年轻人就讲:早就应该这么做,省得老年人天天和我们抢座位。这种异样解读,让人不是滋味。看新闻要有系统眼光,不能只知其一,更不能只看标题。完整地看这则新闻,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上海取消老人免费交通,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实施老年综合津贴制度,而且取消是在实施之后。今年4月发布的《上海市关于建立老年综合津贴制度的通知》明确,上海对老年人实施真金白银的补贴。根据新的补贴方案,只要具有上海户籍,并且年龄在65周岁以上,就可以每人每月享受75-600元不等的补贴。这一综合津贴制度已经从今年5月1日起实行。
从中不难看出,不是说上海对老人“不爱了”,而是换了一种方式,从过去的老年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制度,变成了面向老年人的货币化补贴制度。货币化补贴,覆盖了老年人的出行、营养等需求,更加方便老年人选择。就拿出行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交通出行也有着新的需求,也有一些新潮的老人想试试网约车。过去免费的只是公共交通,现在老年人直接拿到补贴,则可以选择网约车了。由此可以看到,从实物化转向货币化,满足了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
特意指出这一点,是因为当前舆论场出现了一股不好的倾向。一直以来,出现在人们心目中的老人,都是一幅面慈心善的形象,可一段时间以来,老年人的既有形象被无情地解构。其由来,是从当年“彭宇案”开始的,而后随着多起“扶不起”新闻的发生,加剧了部分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傲慢与偏见。再后,随着众多“公交让座冲突事件”的发生,以及广场舞带来的群体隔阂,导致误解越来越深,一句“不是老坏人而是坏人老了”更是带来了模式化的轻佻解读。
在传统道德语境里,尊老是一个永恒话题。社会发展到今天,尊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削弱。社会是接力发展的,谁也不能逃脱岁月的洗礼,今天的年轻人,就是明天的老年人;尊重今天的老年人,也就是尊重明天的自己。更重要的是,现在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只有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多尊严,社会才能成为一个有尊严的社会,在此基础上,和谐和幸福才有实现意义。
这种对老年人的关爱,是社会的义务,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年来,在关爱老人上,已经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化的安排,包括很多城市实行的老年人免费乘车,都是人文关怀的体现。这些人性化的成果,只应加强,不应搁置。但有必要指出,关爱老人不是静态的,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需求在不断变化,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应该跟上这一变化。上海从实物化转向货币化,给老年人发放真金白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由此不难看到,取消免费交通并非“不爱了”。事实上,站在政府的角度,对老年人的关爱,从来没有改变过,只是换了一个方式,甚至提高了含金量。这也是想要提醒年轻人,不要进行错误的解读,尊老是社会永恒的主题,也应该成为年轻人的自觉。
标签: 老年人;津贴制度;年轻人;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