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服务化:产业升级新路径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汤华杰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7月08日 07:55:00
制造业服务化是指企业从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通过提高服务在制造业价值链中所占比重,从而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品牌效益的行为。
制造业服务化是指企业从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通过提高服务在制造业价值链中所占比重,从而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品牌效益的行为。制造业服务化并不是“去制造业”,而是制造企业根据企业实际和行业发展环境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理性选择,是企业从以生产物品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转变,从本质上讲,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
当前技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加速推进制造企业的服务化。从微观领域来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将行为触角延伸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宏观范围来看,发达国家贯穿于生产全过程的制造服务业创造的价值,已经超过物质生产所创造的价值。对我省而言,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既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方向和途径,也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路径。
制造业服务化符合产业发展新趋势
经济活动呈现服务化的趋势。当前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两个“70%”的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制造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服务业发展趋势正加速向制造业的前期研发、中期设计融资和后期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有关研究表明,在国际分工发达的制造业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约占其全部循环过程的10%,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要占90%。
产业创新呈现服务化的趋势。在产业领域,创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出现融合的发展趋势,并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扩展,技术主导创新的力度趋弱,组织创新和模式创新更为频繁,工程设计、人员培训、营销方式设计等非R&D活动在创新中的作用增强。从创新绩效来看,国际行业组织测算得出“1∶10∶100”效应,即每1美元的软件设计,可带动10美元的整机产品实现价值,并为整体经济带来近百美元效益。
工业生产呈现外部化的趋势。随着工业化程度提高,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和专业分工细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企业不断将内部生产活动进行垂直分解,实施内部业务外部化,并且外部化的程度,随着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发展而增强。在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价值链的竞争,从提供单一产品的经营模式,向提供项目咨询、研发设计、产品制造、服务支持、运行管理等全过程服务转变,即“产品+服务”的竞争。
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加服务中间投入、促进服务外部化,夯实企业向制造服务转型的基础
增强企业核心优势。国际上成功实现向服务化转型的制造企业,在转型前都已经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企业的竞争策略要从主要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向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质量优势与品牌竞争转化。加强企业核心优势建设,加大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投入,积极开展工程设计、人员培训、营销方式设计等非R&D活动。推广新技术应用,在产品设计、客户定制、集成制造、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测试认证、金融服务等环节实施“互联网+”。
加大企业服务投入。从企业价值链来看,能够决定产品异质化程度的环节往往是获利最丰厚的环节。企业要逐步提高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外购信息技术等服务支出比重,努力使服务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达到25%以上。建立企业服务标准,探索“服务标准化”与“服务产品化”的方式,加强产品制造过程的标准化、模块化,为不同客户提供统一的、高质量的服务。
提高服务外部化程度。制造企业在向服务业转型中,不可能提供所有的服务环节,只能选择自己的优势部分,其他环节通过外包进行资源整合。支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积极发展总承包、总集成,与客户共同合作,提出整体解决方案。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利用协调效应强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降低彼此成本和风险,获取范围经济。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发展网络众包等设计模式,开发个性化产品服务。
提升产业融合度、产业关联度、产业集聚度,增强产业链向服务环节提升的动力
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引导制造企业生产组织方式改革,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增设投资运营中心、研发中心、财务中心、采购中心等功能。支持制造企业向上游产业、向相关产业、向下游产业延伸,形成上控资源、中联物流、下建网络的产业链。强化服务化的技术基础,提高大型成套设备的系统配套能力,推进工厂物联网、工业机器人、工艺流程等改造。推动服务业加速向制造业渗透,鼓励拥有自主发明专利的研发企业、拥有自主创新设计的设计企业、拥有独立网络的物流公司等,利用在产业链高端的控制力,建立制造工厂。
加强外资制造业与本地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以加工为主的外资制造业与本地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往往被割裂,不利于发挥技术溢出效应与协同带动作用。大力推动外资制造业开放产品与服务支撑系统,加强产业链的本地化延伸和配套,重点将外资制造业所需的产品研发、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物流服务、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生产性服务,进入本地化的协作与配套系统。同时,鼓励各类生产性服务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建立产业联盟。
提高配套体系的集聚化水平。加强制造业基地与服务业发达地区的产业统筹与产业分工,建立基于比较优势和产业链区别定位之上的区域分工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加强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产业集聚区等平台的专业化集聚,推进各种科技园、产业园的协作配套,加快工业设计、基金、物流、文创等特色小镇建设,提高服务业资源集中度、配套产业集聚度,形成高度发达的产业组织形式。
加强政策、资金、知识产权保障,优化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外部环境
加强政策保障。着力改变“重制造业、轻服务业”的倾向,在用地用电、资质申请、税收优惠、融资担保、人才引进等方面,制订公平性的政策条款。通过奖励等多种措施,引导制造服务化企业联合重组,走品牌化道路,在制造研发、分销、维护等若干领域,培育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积极培育市场需求,推进地铁、公共基础设施等政府投资项目的优先采购,实施首台套重大装备保险。
加强金融保障。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对企业的服务化项目给予贴息或补助。在信息、软件、金融、物流等产业领域,支持打造基础设施平台、共性技术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完善金融服务的产品和程序,建立适合服务化的项目融资方式,如订单贷、供应链金融等。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间接融资,通过担保、扩大授信等方式,降低贷款等间接融资门槛。鼓励和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制造型企业服务化解除后顾之忧。
加强知识产权保障。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杭州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强化对侵犯知识产权等失信行为的惩戒。发展服务交易市场,支持实体市场和虚拟平台并举发展,培育引进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各种技术中介、设计、创意企业的集聚、信息交流、组织交易等活动。
【作者单位:杭州市政府研究室】
标签: 服务;制造业;制造;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