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乐乐不如 众乐乐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刘慧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7月15日 08:29:10
初见韩天衡,是在浙江美术馆“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70年作品展”上。
初见韩天衡,是在浙江美术馆“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70年作品展”上。数百件作品,让杭州人看见了先生为现代印学开辟的新境界: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书画传统艺术一样,当代篆刻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这种划时代的跨越式发展,少不了这位艺术家。
又见韩天衡,是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丹青问道──韩天衡学艺70年特展”上。数百件作品,让澳门人惊叹先生书法功底的深厚,真、草、隶、篆无所不能。篆书草化更是先生的独创,既保持篆书端庄肃穆之态,又赋以风发灵动之气。
再见韩天衡,是在桐乡君匋艺术院“凤鸣探道——蒋频书画展”开幕式上。为更多人所不知,专程赶来为弟子致辞的先生,还是一位有远见的艺术教育家。先生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收徒教学,40多年来,坚持义务教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如今入室弟子已有240多人,遍及国内上海、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以及日本、马来西亚等国。真可谓:桃李满园,人才辈出。
三次相见,有点恨晚——就在这一年半载里,先生不仅荣获了2014年度上海文艺家荣誉奖,又摘得中国书法界的至高荣誉“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不曾追问,游艺至今,最为看重自己身上哪种品质?先生伸出食指,一笑,满脸生动:对艺术的信仰。
围绕着这个“有点意思”的话题,先生观点鲜明,言语犀利,个中充满其求艺为人的百般况味。尤令人闻之一震的,是先生践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古训。
谈及向国家捐赠的1136件历代艺术珍品,先生淡淡一笑:分享才是收藏的最大乐趣。
由于捐赠品众多,工作人员仅从韩天衡家集中搬运就有6次。几乎每件作品,都是先生颇费周折点滴收集而来,件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份故事与回忆。
是啊,三国曹魏纯金关中侯印、元代剔花漆杆毛笔、从唐至当代的绘画珍品……无一不珍贵。特别是历代名家的200多件书画珍品,有文征明、祝枝山、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等墨迹,还有董其昌用明代宣德内府乌丝栏临写的《兰亭序》,堪称国宝级珍品。
如今,先生将自己的珍藏带到另一个“家”,一个人的作品与藏品,已然撑起了一座美术馆。
黑与白,是韩天衡美术馆给予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其实,这一切都源自书法、篆刻艺术中“计白当黑”的审美理念。
黑与白,设计既象征着虚实对比之美,又能与先生的篆刻艺术成就形成呼应。当然,不单单只是建筑的整体色彩,在韩天衡美术馆的角角落落,也彰显着对于先生艺术成就的尊崇。
我深知,这些收藏是先生艺术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半个多世纪以来,先生与宝藏朝夕相处,从中汲取艺术营养。然而,就在先生把珍藏的名家书画无偿捐献国家后,又把政府要奖励他的2000万元人民币,设立了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
先生笑言:基金会主要致力于文化公益活动。目前免费为上海嘉定区培训300位中小学书法教师,这是基金会的第一个项目;接下来又与上海市书协共同举办“纪念海派篆刻百年学术研讨展示”和全国少儿的“晒墨宝”书法大赛等系列活动。
之所以这样,因为先生懂得,“艺术上的成功会带来名利,但它只是艺术的副产品。千万不可本末倒置,若为追逐名利,则会毁了艺术的本真”。
之所以这样,因为先生懂得,如对艺术没有纯粹之心、满脑子想着名和利的人,成不了大气候,也终成不了艺术家。
为人所不知,先生成家后,一家5口人曾挤在上海杨浦区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一住就是14年:里屋的床给母亲和女儿睡,夫妻俩打地铺;儿子出生后,女儿也被“赶”到地铺上了。晚上要是有客人来,他们一家人就得“卷铺盖”迎客。但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先生感觉很幸福:等孩子、老母都睡着了,可以独占小方桌刻印,有夫人在一旁陪着,不知不觉中,晨曦已至。
正如先生自画像: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不跳舞、不搓麻将、不打扑克,连游乐场也没进过,一支画笔一把刻刀一堆石头一张书桌,就满足了。
先生这辈子,孜孜以求的,始终只有艺术。
标签: 艺术;篆刻艺术;美术馆;中国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