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规划34亿人新城,谁来住?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谭浩俊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7月15日 09:04:45

更多

规划34亿人新城,谁来住?特别是那些经济实力不强、没有条件吸引人员进城、产业提供能力不强、配套设施难以满足的地方,更要严格把关、严加控制。

  “新华视点”记者近期在多地采访发现,在特大城市限制人口、中小城镇扩容的情况下,一些中小城镇迫切希望加速发展,纷纷提出2020年、2030年人口倍增的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

  中国目前的人口增长,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60年增两倍。纵然能够像过去那样增长,到2030年人口规模也达不到30亿,那么,地方又是如何提出这些规划的呢?有多少规划已经开始实施了呢?

  目前,从上到下都在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加大去产能力度。而且,推进的难度比较大,困难也比较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就在于,前些年地方上项目的热情过高,投资的力度过大,造成了今天产能的严重过剩,也造成了社会供应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严重不协调,有效供给不足、无效或低效供给则过剩,不得不对过剩产能进行调控,对供给侧结构进行改革。

  如果在城镇化建设中,特别是新城区建设中,也像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一样,来个“大跃进”,那么,十多年以后,是否也要来个城镇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把城市“踩平”,变成农村呢?否则,将会出现多少空城、鬼城。要知道,仅仅一个房地产开发,就已经在全国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空城、鬼城了,就让去库存成为了经济发展难题了。如果再建设3500个新城新区,那可就真的是空城遍地、鬼城遍布了。

  我们并不反对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农村劳动力需要在新的就业机会的大背景下,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建设一定数量的新城镇,这是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也是提高城镇化率的必经之路。但前提是,必须充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坚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按照中国城乡人口的数量以及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而不是各拉各的调、各弹各的琴,一窝蜂地都在建新城新区。如果这样,城镇化建设将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场灾难。

  在目前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实力尚没有达到可以随心所欲搞建设的情况下,任何一项城市规划的制定,都必须充分考虑需要与可能,考虑地区平衡、全国布局合理,尤其不能脱离实际再搞大拆大建。因为,前一轮大拆大建留下的后遗症,尤其是政府负债,还不知消化到何时。如果再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新城新区建设,政府不仅没有能力建设,而且会造成新一轮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事实上,按照目前的经济条件以及农村居民对待城市生活的态度,城镇化建设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而应当稳步推进。别的不说,农民进城后干什么,就会成为今后城镇化建设中需要面对的最大难题。毕竟,按照多数农民的技能水平和生活习惯,是很难适应城市生活的,也是无法很快成为城市居民的。更何况,新城新区的产业如何定位,是否能够容纳足够的就业,也是一大难题。

  也正因为如此,面对各地掀起的新城新区建设风潮,决策必须高度重视与关注,严格按照全国一盘棋的要求,对各地的新城新区规划进行约束与把关。凡是不具备条件或暂时不需要建设的一定要控制其建设。即便建设,也要控制好建设规划、控制好投资总量。特别是那些经济实力不强、没有条件吸引人员进城、产业提供能力不强、配套设施难以满足的地方,更要严格把关、严加控制。


标签: 新城;产业;规划;经济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rdht/201607/W02016071533838387296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