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有点乱的“校园贷”亟需监管跟进

来源:红网
作者:韩玉印    责任编辑 金晨
2016年07月16日 09:17:39

更多

比如教育学生不要将账号借给其他同学,更不要帮助其他同学贷款,如果学校经常向自己的学生灌输借贷的利害,相信就不可能发生王云利用80多名同学的账号贷款这件事了。

  近日有多名网友发帖称,北京某高校的一名大二女生王云(化名),邀请多名同学注册借贷平台账户,注册后让同学从平台里提现并交给她,最后却卷钱消失。此外,该女生还借用他人的借贷平台账号申请贷款,至今也未还款。据当事同学介绍,至今已有80多人涉及此事,初步统计被骗金额超60万元。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此事。王云所在的高校方面表示,已了解相关情况,目前正在配合警方的调查。借贷平台工作人员则告诉北青报记者,对该女生的身份及相关情况正在核实。(7月15日《北京青年报》)

  “校园贷”的积极意义不容无视:它不仅可以帮助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甚至创业;更为那些不愿意向家长开口的同学,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而刺激了消费,但接连发生的“校园骗贷”事件,也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校园贷”这种新的金融模式。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在校生因无力偿还网络贷款而跳楼自杀;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的学生余某,被指利用19名学生身份信息骗取贷款总额高达70万元失联……

  当然能够利用那么多学生身份信息骗取贷款,自然有“哥们义气”“姊妹情深”的单纯,但能够利用一个身份信息在一个平台多次贷款,或者在多个平台贷款,贷款平台就有点“过度授信”了。如果这些平台像线下实体信贷那样,严格把关,在旧的贷款还没有还上之前,不再贷款,或者各平台之间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一旦发现同一个身份信息在其他平台有贷款就不放款,估计王云也不可能利用校园贷骗到60万。

  发生了校园骗贷这种事,或许有人说莫怨天莫怨地,脚上的泡是自己走出来的,这有自身的原因。作为一名大学生,是一位完全行为能力人,应该对自己的还贷能力有充分的估计。理是应该这么讲,但笔者认为毕竟他们还是未经世事的孩子,他们还没有“赚钱似微尘,钱去如山倒”的体会,一旦手里有了钱难免有“过度消费”的冲动,一个不小心很容易会变成“负翁”,一旦债台高筑,作为家境不是很好的同学,难免走上极端。

  “网络贷款”流行校园,究竟是学生的“福音”还是“陷阱”?专家表示,当前大学生强烈的消费需求为网络贷款平台提供了商机,学生在被便利性和低门槛吸引的同时却容易忽视潜在风险,网贷市场亟待健全规则、加强监管。总之,“校园贷”有点乱。

  一名大学生走上骗贷的道路,教训是惨痛的,莫让“校园贷”继续危害学生,理应引起有关人员的注意。首先贷款平台要承担“过度授信”的责任,帮助完成学业我们欢迎,纵容“过度消费”我们反对。此外,学校也不应只有事后配合警方调查,应该有防祸于未然的措施。比如教育学生不要将账号借给其他同学,更不要帮助其他同学贷款,如果学校经常向自己的学生灌输借贷的利害,相信就不可能发生王云利用80多名同学的账号贷款这件事了。

  文/韩玉印

标签: 贷款;学生;身份信息;学生身份;大学生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