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查精神病患者勿搞“有奖爆料”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中国青年网 徐甫祥 责任编辑
杨静涛
2016年07月17日 08:03:29
7月14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卫计局相关工作人员向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证实, 14日上午该局官微@健康双流发布的一则关于奖励提供精神病患者线索的消息属实,系该局疾控科拟定,目的是找出精神病患者并让其享受到关爱补助政策,得到救助与治疗。
7月14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卫计局相关工作人员向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证实,14日上午该局官微@健康双流 发布的一则关于奖励提供精神病患者线索的消息属实,系该局疾控科拟定,目的是找出精神病患者并让其享受到关爱补助政策,得到救助与治疗。(7月15日新华网)
据媒体披露,我国现有重性精神病患者约1600万人(这还不包括未送医的疑似人员),其中约10%有肇事肇祸行为及危险。近年来,由精神病患者引发的伤人事件不断,给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恐慌,即是例证。因而,成都市双流区这次近乎全方位地发动群众排查精神病患者,总的说来,既有利于对他们的救治,体现了国家对这一群体的关爱,又可因此减少此类伤害事件发生的几率,应该说不失为一次善举。
但问题在于,好的初衷,还得辅之以好的举措,不然好心也有可能办“砸”事。就如此次摸排,出发点不错,决心够大,力度也强,但其间的诸多做法,却让人不敢苟同。譬如,按照国家对精神病人的信息要严格保密的规定,当地卫计局要搞摸排,大可以召开内部会议、或下发文件通知的形式启动,而不宜通过微博造势,这哪里还有一丝保密的模样,分明就是“昭告天下”了。
而当地卫计局所列精神病患者11条“症状”,其中不少也让公众直呼“躺着中枪”。事实上,个中很多表述并非医学术语,且两者之间也并非就能简单地“划等号”:譬如,精神病人有可能会“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但此种行为也可能是生活突生变故后的应激反应,不一定就是通常所说的精神病患者。试想,若只凭这些过于宽泛、模糊的概念,即让身为医学“门外汉”的市民“初选”,指不定会弄出几多“冤案”?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哪怕是仅仅对精神病患者的摸排,也只能由专业医生来进行,而不能交由大众来“评判”。尽管当地卫计局再三言明“只是让大家提供线索,至于报上来之后的核实、确诊,以及确诊后的信息处理,就属于保密范畴了”。然而,这不过是一厢情愿:官方微博公开发表、且全然公开化的“有奖爆料”,有谁能担保真正做到“保密”?若一旦伤及“无辜”,轻者毁人名誉,重者引发事端,又该如何是好?
更让公众不解的是,何以将一次惠及精神病患者的爱心善举,演绎为“有奖爆料”?尤其是微博中关于“爆料奖50元,如果经专业鉴定确诊后再奖300元”的条款,让人怎么看怎么别扭。按理说,摸排精神病患者是为了救治,其过程理应溢满关爱、呈现温情,怎么就成了“爆料”,而且还“有奖”,这不活脱脱变新闻节目中常见的那种“有奖爆料”了么?显而易见的是,一个人不幸身染精神疾患,既是本人之痛,更是家庭之痛。而这类颇有“隐私大起底”意味的“有奖爆料”,让这些患者及其家庭成为公众争相“爆料”的对象,不说是“往伤口上抹盐”,至少谈不上保护和尊重吧?
或许,当地卫计局可以举出若干理由为之辩解,譬如“通过线索奖励的方式是希望把这些精神病患者找出来,让他们享受补助政策,有利于治疗与康复”;再如,“给予爆料人奖励,国内各地此前就有类似做法,只是没有公开宣传”。实际上,并非任何工作都非“有奖”不可,更不可动辄搞什么“爆料”。正如低保户评定不可能搞“有奖爆料”一样,排查精神病患者同样不能滥用“物质鼓励”。何况,此前某些地区有过类似做法,并不代表其就一定正确,不然何以不敢“公开宣传”。个中理由,还需细说么?
其实,发动群众来助力摸排也未尝不可,但理当通过专业医生及相关工作人员走家串户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工作告一段落后也可“评功摆好”。但这是事后的表彰,而非事前一味的“物质刺激”,更不是有损患者人格的“有奖爆料”。换句话说,在一个文明社会,即便是被称之为“脑子不清醒”的精神病患者,也应享有自身的尊严,而这正是“有奖爆料”让人非议之处。
标签: 精神病患者;奖励;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