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多同理心纾解“夕阳焦虑”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吕晓勋 责任编辑
金斌
2016年08月16日 08:56:40
在养老举措、制度设计等各方面灌注更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同理心,体现的正是一座城市、一个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温情与敬意。
老龄社会,一个曾经陌生的概念,如今正加速向我们走来。面对“银发浪潮”,如何让夕阳生活更有品质,已经成为不少家庭的现实关切。自7月20日起,人民日报评论版“大家谈”栏目推出了“关注老龄社会”征稿活动。短短两周时间,收到100多封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参与其中的,既有长期关注养老相关政策的基层干部,也有热心公益的在校学生;既有“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职员,也有年近七旬的退休老人。虽然来稿角度各有不同,但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对消除养老服务短板的强烈期待,对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良好氛围的迫切渴望。
细节上不够重视,政策执行中不够人性化,是来稿中频繁提到的两大养老烦恼。福建退休老伯林益清,因患病只能吃小剂量药片,但市场上没有这样的型号,出门只能配上老花镜和刀片用以切割药片;江西读者“钜子”,常会接触到一些领取遗属补助的老同志,他们为完善年审证明,多次往返补齐材料,极为不便;浙江读者“厚明”,陪年近八旬的父母在当地游玩,因为没办老年证,即便多次出示身份证,坐公交、逛景点都还是没优惠……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这些在常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小事,却都是实实在在的障碍。在养老举措、制度设计等各方面灌注更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同理心,体现的正是一座城市、一个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温情与敬意。
“老龄化不单单是在城市,更包括广大农村。”广西藤县读者何杰锋,曾作为第一书记驻村两年。在他看来,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在生活上的问题最为突出。不仅是他们有病不能及时就医、生活无法自理时乏人照顾,还由于分散居住在各个村屯,且多为独门独院,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只有调动各方力量,整合有效资源,构建农村老人服务平台,实现“网格化”的关爱,才可能最大程度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孝顺父母,也许不必天天守在他们身边,有时只需要一点微小的孝心。黑龙江读者刘力举了一个发生在身边的例子:同事91岁的老父亲曾走失多次,多次被送回,今年7月上旬再次走失后,经过6个昼夜苦苦寻找,老人找到了,但已不幸离世。而从全国范围看,类似的老人走失事件并不在少数。防止悲剧重演,无论是为他们购买具有智能定位功能的手机、手表等贴身物品,还是聘请专人看护,都需要多一份“以防万一”的关心和细心。
庄子云,“劳我以生,佚我以老”。现代社会,养老的含义已不再局限于“清闲”。如何纾解老年人的“夕阳焦虑”,营造“即使老了,也可以拥有体面、尊严生活”的社会认同?如何让他们既有安全感,也能找到存在感,通过发挥余热来展现人生价值?这也是世界各国在面临老龄社会时遇到的共同问题。从德国为老人推出护理保险,为员工照顾老人提供护理假,到澳大利亚为老人提供养老院、院舍照料和社区照料等分级服务,再到日本的“介护”护理,在“自立支援”的基础上让老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些发达国家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探索与创新,为我们推动老龄工作“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每个人都将老去,“今天我们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我们将生活在过去”。正如河北保定读者门建新所言,“老年人为家庭操劳一生,为社会奉献一世,更需要得到家庭的关爱与陪伴,同样也更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面对已经来临的老龄社会,我们必须在各方面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让“银发族”优雅而不失尊严地老去。
标签: 养老;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