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审视“乡约罚单”背后的治理课题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李壹观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8月25日 13:51:47

更多

看过电影《白鹿原》的人,或许对祠堂里诵读“乡约”的场景有印象。一场寿宴、一张罚单,折射出的又何尝不是承于传统、面向现代的中国治理课题,值得再审视。

  看过电影《白鹿原》的人,或许对祠堂里诵读“乡约”的场景有印象。乡约,塑造着传统社会的生活规制,是村民自愿制定、共同遵守、自发执行的规约,一旦违背就要有所惩戒,以示约束力。如今,传统形式的乡约不在,各地制定的村规民约发挥着相应作用。

  不过,近日在四川达州南坝镇,围绕着“村规民约”和“为母庆寿”,因650元“违规办宴席认识费”而引来了舆论关注。事情其实简单,就是一位村民为其87岁母亲办寿宴,被举报违反村规民约,处以现金罚款并写下检讨。事件也有些复杂,一方面该村规民约没有成文规定和处罚方式;另一方面村规民约作为村民的行为契约,能否罚款、是否具备罚款资格,存在争议。

  不能否认制定村规民约背后的善意,即制止办酒席、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也不能回避村规民约制定中的各种纰漏。如,村规民约的内容只是开会时口头传达,没有书面文件;又如,非书面约定,并未明确如果违反将作何处理。这意味着,让村民同意并遵守的约定,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有些“儿戏”了,甚至存在不少模糊之处,更不用说就此为依据进行现金处罚了。话说回来,即便村规民约如白纸黑字般的成文成型,借此进行罚款是否合理、合法?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厘清村规民约和法律之间的关系。从治理角度看,村规民约是传统意义上的基层治理手段,它依托于村民集体对特定共同行为的认可和同意,在规定性上有范围限制,在约束力上有效力限制;法律则是现代意义上具有普遍性的治理准则,基于社会成员对自身实践经验的认同,具有广泛约束力和强制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村规民约是基层社会治理中对法律的一种有效补充,而且是基于法律的补充。换言之,村规民约要依托法律、依照法律,而不能超越法律。

  由此而论,如果制定的村规民约为全体村民一致通过,违约的惩罚举措、惩罚标准也规定得清楚,不管是行为罚还是财物罚,遵守规约无可厚非;如果村规民约与法律相抵触,或在规约内容上存有空白地带、灰色地带,甚至处罚不清晰、方式不正当,那么不仅不具有约束力,而且更不具备处罚资格。这么看,650元的处罚,不免因村规民约自身的不足而缺少了必要的合理性,更谈不上是否有法律效力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提出了警醒:善意的政策需要扎实、可靠、可信的依据,更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检验。实际上,不论是一村一地的治理之举,还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都需要更周全、更科学,否则落实起来难有公信力和权威性。

  村规民约中有普通老百姓对乡土意识的坚守,法律规范中有每个人对自身权益的捍卫,它们并行于中国的治理结构中,各自发挥着作用。一场寿宴、一张罚单,折射出的又何尝不是承于传统、面向现代的中国治理课题,值得再审视。

标签: 民约;治理;法律;乡约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