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生命面前,何须问“要命还是要赔偿”?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王颢钧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9月09日 21:46:42

更多

生命面前,何须问“要命还是要赔偿”?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本就不应成为一道选择题。


  近日,一则“女子工作中晕倒后离世,抢救超48小时不算工伤”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事件发生在深圳,该市一女工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晕倒,被送往医院紧急抢救,后宣告不治。根据《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四十八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因该女工抢救时间超过了48小时,故深圳市社保局未认定这名女工为工伤,家属诉至法院后,亦遭败诉。

  有媒体透过法律专家澄清“因工作受伤,过多久都得赔偿”,也有媒体直面争论,慨叹“要命还是要工伤赔偿”,这个选择太残酷。不少网友更是质疑工厂无情,社保部门冷血,呼吁废除“48小时恶法”的声音刷遍各大社交媒体。

  自媒体时代的碎片化阅读,相应也带来了碎片化解读。因工受伤,当然过多久都得赔,现行法律法规从未否定这一基本原则。“抢救超48小时不算工伤”对应的其实是传统“工伤”范围的一次拓宽,它针对的是“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发病,但该病并不是由工作原因导致。如果是工作时间、工作岗位因工作原因致病,根本不用讨论抢救多长时间,亦即专家所言“因工受伤,多久都得赔偿”。

  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病发,但并非因为工作原因,本不应认定为工伤。基于现实的多重考量,法律法规将“即时死亡或在四十八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从立法精神上讲,这非但不是“恶法”,还体现了对职工的倾斜性保护。

  当然,为什么是“48小时”,而不是“72小时”或更长的时间,这的确可以追问。但就算法律法规调整为“在480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实践中也可能遇到有突发疾病的职工因抢救481小时而未被视同为工伤的情况。从来没有绝对的公正,视同工

  伤的认定标准也总要选择一个相对合理的时间点。这个时间点只能由参与立法的各利益主体通过深入博弈来确定。

  即便因超过了法定的抢救时限不能“视同工伤”,也并不表示逝者家属无法得到救济。这一事件引发广泛讨论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无缝衔接问题。未被认定为“工伤”,不能申请工伤保险赔偿,社保体系里还有医疗保险和其他社会救助机制。社保的意义不在于同一事件能享受多少个保险,而在于能够对应的保险是否足够有效。

  深圳事件中,这名女工的家属向法院起诉的理由中曾谈及,“法律一定不会鼓励原告采用利己的方式,尽早让妻子在48小时内死亡以获得工伤赔偿,原告相信也没有任何一部法律会让原告去作这样的选择”。的确如此,生命面前,何须问“要命还是要赔偿”?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本就不应成为一道选择题。


标签: 工伤;工作岗位;工作;法律法规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