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就是最好的中秋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邓海建 责任编辑
金晨
2016年09月16日 07:20:55
网红月饼来了,台风“莫兰蒂”来了,据说今年八月十五看月亮比较悬了……但,这些显然没有一顿团圆饭更紧要。理解了这个逻辑,所谓节日文化的承续与张扬,才会有些踏踏实实的方向感。
作者:邓海建
“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
网红月饼来了,台风“莫兰蒂”来了,据说今年八月十五看月亮比较悬了……但,这些显然没有一顿团圆饭更紧要。一切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一切丹桂香飘银蟾光满,都抵不过千门万户里,为你归家亮起的千灯万盏。
所谓传统,所谓文化,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江湖之远。让人团圆,叫人归家,能让人惦记并遵从的,才能叫民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传统的祭祀文化、悠久的农耕历史,让这个古老的节日,在赏月、燃灯、吃月饼等习俗中,传承了中华文化“合和”精髓。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至明清时,已成为与元旦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及至今日,唐人街的中秋庆典、新加坡的中秋灯会……神州万里,寰宇内外,有华人的地方,皆是共此一袭明月光。
前些年,在消费主义和文化虚无的浪潮之下,解构中秋传统,曾经渐成潮流。就像端午成了粽子节一样,中秋几乎也要成了月饼节。这是让人痛心疾首的事,博大精深的节日文化,最后成了商家促销的祭品。可这么多年过去,除了新闻版上的花灯和祭月仪轨——当你面对加不完的班、赶不完的路,连块月饼都吃不上的时候,奢谈中秋的传承与探微,莫如发问“何不食肉糜”?
中秋过节,就该歇歇。要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每一章、每一页,基本都是在农事完毕、修生养息的间隙,创设出来的。过节,如果还是忙得像个陀螺,哪有空白的时间和脑袋,去绸缪辽远的诗意?中秋过节,就该犒赏亲友家人。既然秋天是收货的季节,就未必需要等到除夕,再去总结和回顾。“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这种圆满与甜美,大约就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为之奔走的理想臻境。
人生中的“诗与远方”有很多,但,“在路上”始终不如“在一起”。千百年来,乡愁之伤、念故之美,恰在于对团圆与厮守的渴慕。在中秋,祭拜祈福也好,相聚庆祝也罢,能穿越千百年时光而始终停留在历史“热搜榜”上的,不过“人月两圆”四字而已。这也不难理解,就像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中国乡村秩序是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开始的。此后时空流转,纵使百转千回,讨生活也好、讨理想也罢,走出去的中国人,还是会被故土的浓烈情思所牵绊。
在中国,打小一家人一张桌子一日三餐,就是镌刻进一个人一生一世的文化仪轨。此后,羽翼丰满前程璀璨,还是忘不了阖家安好的那些温柔时光。不是中国人恋家,而是家园与家国情怀,早已入心入肺而潜移默化。中秋,大概就是这么个日子,叫人停步、叫人驻足,哪怕只是心里有月光晴朗,也会倍觉周遭温暖。
在故土,在他乡,团圆才是最好的中秋。理解了这个逻辑,所谓节日文化的承续与张扬,才会有些踏踏实实的方向感。(邓海建)
标签: 月饼;团圆;节日文化;文化;中国传统节日;祭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