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快递何时走出“摆摊模式”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邓海建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10月21日 10:32:16
高校拒绝快递进门,真正的理由大概也就两个:一是无利不起早,二是有点小权就任性。将校园快递作为学校为师生提供后勤服务的公共产品、乃至成为学校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这是中国高校迟早要思考的现实命题。
“大学生人均年收快递16件,全国2000多所高校人均网购1100元,211高校开支明显更高,985高校甚至超出五成。”近日,中国教育后勤协会校园快递工作委员会联合菜鸟网络、阿里研究院在珠海联合发布了国内首份《校园快递行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广东高校快递量排全国第二,“摆摊”取件仍是主要模式。
在很多城市,高校快递量蹭蹭上涨,壁垒森严的进门制度,却令其只能在校园周边路上“摆摊”。
调查显示,高校可以享受快递送上门服务的学生仅占6%左右。检索新闻可知,类似“郑州多所高校快递不许进校园,学生取件要‘长途跋涉’”等新闻不胜枚举。至于保安把学生快递扔到院墙外等极端例子,在南京等城市也不鲜见。关于这个话题,机智的网友们提出了“十万个为什么”:学生们的快递不进校园,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快递能进去吗?逼着女生拍裸照的“校园贷”广告倒是轻松进了校园、垄断经营的各种关系户也能进校园,为广大学生服务的快递进不去,这是什么道理?再说,政府机关的高墙深院快递都能进,怎么到了为学生服务的高校反而进不去了呢?
高校对快递包裹说不,理由无非两个:一是治懒,二是安全。
这些说辞,当然仅仅也只是说辞而已。员工可以在APP点餐,为什么学生就不能在校内收快递?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概就是一部“懒人进化史”。让学生们勤快起来的办法有很多,但绝不是逼着他们去校外跋山涉水取快件、又或者逼着他们别无选择去食堂。至于安全考量,快递有实名制兜底,而高校基本是开放式管理,天天见面的快递小哥,算得上是最大的安全隐患?互联网+时代,校园快递的“最后一公里”迟迟难以打通,此事何其吊诡?
思前想后,高校拒绝快递进门,真正的理由大概也就两个:一是无利不起早,二是有点小权就任性。未来校园物流体系走向生态化、人性化,这是谁也挡不住的大势所趋。高校要搞清楚的,大概就一个道理:高校是教育部门,但对于学生来说,亦是提供服务的机构。管理学生是一种责任,服务学生亦是一种义务。在快递要不要进校园、怎么进校园的问题上,“学生自治”是个很现实的思路。高校之大,不在校园之大、校门之大,而在心胸之大、眼界之大。听听学生们怎么说、看看快递业怎么讲,总比姿态强蛮地关门落闩来得强。
《校园快递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内地高校包裹数约占全国总量的6%,直接带动7万个就业机会。校园快递,当然不只是校园问题。于此而言,关注高校快递何时走出“摆摊模式”,最核心的维度,是经济社会背景、学生主体权益。将校园快递作为学校为师生提供后勤服务的公共产品、乃至成为学校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这是中国高校迟早要思考的现实命题。
标签: 快递;校园;高校;学生;校园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