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有人才能寻回乡愁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朱昌俊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11月04日 08:07:58

更多

乡村呼唤年轻人,并非说年轻人不该离乡,而是要让有志于乡村建设的年轻人能够在乡村安放自己的梦想。而有了人,找回乡愁、找回乡村的灵魂,就有了“源头活水”的希望。

  从衢州市常山县城往北的山坳里,有个500年的对坞古村。33岁的余家富就出生在这里。一年前,余家富辞掉杭州的工作,带着女友回到家乡。他们种菜、榨油、酿酒,通过网络卖点山货。最近一个月,这对神仙眷侣又从古建商人手里“抢”下一座清代老宅,计划以众筹的方式开一家民宿,并以这座民宿为起点,把整个对坞村都带动起来,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来这里创业。

  囿于大城市的工作、生活压力,近年来确实有少数年轻人回到乡村老家,过起隐居般的生活。但拥有名校学历,毕业后获得优渥的工作,已然成为城市白领的他们,回到乡村既无关压力,也无关逃避,而是主动选择——为了不让父亲的酿酒手艺失传,为了留住乡村的老宅。

  这样的选择以及选择的理由,跳出了世俗的评价标准,虽然未必每个人都应该照搬,但却值得尊重。

  从中央到地方,当前对乡村建设的资源投入并不少。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乡村人口的空心化仍旧客观存在。常言道,有人才会有生气,对于乡村而言,同样如此。年轻人的减少,不仅让不少村庄失去活力与生机,更令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手艺乃至生活方式都有失传的风险,它对应的将是乡村文化的空乏与流失。文艺一点的说法,我们很有可能进入一个无法安放乡愁的时代。而要避免这一天,除了聚集人气,恐怕这是任何物质上的投入都无济于事的。

  好在这个时代不仅有像余家富这样有志于乡村建设并愿意付诸行动的年轻人,更有让这些年轻人实现抱负的机会。近日,全国首个古村落保护基金在浙江成立,该基金拟投20亿元重塑“乡愁”之地。浙江将在充分挖掘传统村落固有的历史、建筑、民俗、宗祠文化,引入精品民宿、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创意农业等方面发力,带领民众致富,令古村落重焕生机。类似的项目,无疑将为那些有故土情结、而愁无处使力的年轻人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乡愁的重塑,也离不开年轻人的作为。

  现代意义上的乡村,不应只意味着大马路,更不应意味着完全向传统作别,而应当是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守住自己的文化底蕴,让年轻人走得出去,也能够回来大干一番的自由之地。乡村呼唤年轻人,并非说年轻人不该离乡,而是要让有志于乡村建设的年轻人能够在乡村安放自己的梦想,实现与乡村的一起“成长”。年轻人回到乡村,也不应是逃离城市的别名,不是浪费青春,而是带着梦想与寄托的积极而为。正如余家富的宏愿:不是逃离城市,我们只想让故乡更美。

  古有乡贤,维系乡村的繁荣和自治,在今天,年轻人就相当于“乡贤”,他们为乡村带去的是新的观念、技术、活力与生机。当然,像余家富这样的年轻人尚是少数,如何让乡村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年轻人愿意来也留得住,还有赖于配套制度的鼓励与引导。而有了人,找回乡愁、找回乡村的灵魂,就有了“源头活水”的希望。

标签: 乡村;年轻人;城镇化;乡贤;古村落保护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