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老师推荐“鬼”书,未必不可以

来源:红网
作者:磊磊    责任编辑 金晨
2016年11月05日 08:55:29

更多

近日有家长向记者反映,深圳龙华新区三联永恒学校的老师在读书月活动中,竟然向学生推荐兜售迷信书籍,书中内容不乏“白宫闹鬼”“鬼魂倾诉”“少女借尸还魂”等迷信内容。

  近日有家长向记者反映,深圳龙华新区三联永恒学校的老师在读书月活动中,竟然向学生推荐兜售迷信书籍,书中内容不乏“白宫闹鬼”“鬼魂倾诉”“少女借尸还魂”等迷信内容。“学校作为传授科学知识的场所,为何出现此类书目”,该家长对此十分不解。11月3日,记者前往采访时,学校方面回应称,校内出售迷信书籍并无不妥,六年级的孩子应有甄别能力。(11月4日南方网)

  凡是牵涉到孩子的问题,家长和社会总会显得尤为敏感。孩子读什么类型的书籍,家长素来也格外关注。毕竟书中的内容品质,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孩子精神世界的塑造,这也正是家长质疑孩子阅读惊悚鬼怪类书籍的首要原因。

  根据报道,家长向媒体陈述,孩子半夜从梦中惊醒,而这正是缘于“鬼”书作怪。而孩子所看的“鬼”书《少年科学探秘手记》,据称是学校老师推荐购买的,班上的许多同学均有购买。至于多少学生确实是受老师的推荐而购买,我们还不得而知。摆在公众面前的是,书册目录中“频频闹鬼的白宫”“妙龄少女借尸还魂”“照片上的祖母鬼魂”等文章,确实渲染着迷信、惊悚、怪异等思想。对于尚在念小学的孩子而言,阅读此类书籍而招致“噩梦”是完全有可能的。

  对此,家长表现出的敏感、质疑,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小孩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难以区分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差异。如果孩子沉迷其中,可能会导致很多消极影响,比如噩梦、恐惧、迷信等。对于胆小的孩子来说,若是因为外界怂恿或是氛围驱使,选择阅读充满惊悚情节的恐怖书籍,对其身心健康更加不利。

  诚然,相比于古典名著,许多孩子更倾向于阅读鬼怪小说。这与孩子天生好奇的本性密不可分。鬼怪类书籍的情节曲折离奇、想象大胆奇特,恰与平时紧张而又乏味的学习生活相反,这即是小学生热衷于此类书籍的主要因素。国外则有调查显示。适当地阅读恐怖小说可以增强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这两点上看,老师推荐学生阅读这类“鬼”书,也并非全然不可。

  只是,一个关键问题在于,这类书籍的内容设置,是否与绝大部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吻合。诸如现在小孩所熟知的利波特系列、鸡皮疙瘩系列,甚至于葫芦兄弟、西游记故事,这些书籍都很畅销,实际上也含有恐怖的成分。而且现在一些以恐怖、魔幻、鬼怪为噱头的童书,抢占了很大份额的少儿图书市场。对于这类书籍“恐怖成分”的拿捏,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棍子打死这类图书,或者老师过度推荐孩子阅读,显然都不是最优解。

  符合孩子成长特点的“鬼”书,可以激发孩子的恐惧,但也能激发孩子的勇气,可以给孩子增添自信,家长仅站在成人的角度,一味否定或试图抹杀孩子心中的那份天性,是不妥当的。对于儿童图书出版社而言,则需在商业和教育责任间找到平衡点,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此类书籍既可保持孩子的新奇心,又能让孩子们从中受益。

  文/磊磊

标签: 书籍;家长;迷信;老师;借尸还魂;惊悚;心理承受能力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