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不读博,硕士生就没有必要研究学问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萧木叶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11月10日 08:35:24

更多

不读博,硕士生就没有必要研究学问了?所以即便不读博,硕士生仍然有义务、有责任去研究学问,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自身的水平提高了,不愁未来的发展。

  在如今的“象牙塔”里,硕士研究生是一个有些尴尬的角色。我身边不少人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对于国民教育而言,他们可谓精英,而作为专业研究的科研人员,他们又只是刚入门的学术“实习生”。硕士研究生是从通识教育走向专业研究的过渡群体,面对毕业后的人生道路,他们常常会陷入困惑:是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这无疑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在读研究生为191.14万人(未含港澳台),在学博士生32.67万人。而毕业博士生5.38万人,毕业硕士生49.77万人。这也就意味着在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之后,大部分人将面临就业,就此离开学术研究领域。

  一些硕士生以不读博为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泡图书馆少了,社会交际多了,认为多读几本书不如找个单位好好实习,这样可以为以后就业保驾护航,读书反而成为了校园生活中次要的部分。

  这种看法并非个例,甚至逐渐成为部分硕士生的“共识”。“读书多,待遇还不如本科生”“找工作这么难,一纸论文比不上证书、实习”“读硕士,就是给导师打工,可不想再多干了”,类似这样的观点在硕士生中并不鲜见。

  的确,随着研究生群体的扩招,社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前几年出现博士当高中教师的现象,人们还会觉得是新鲜事,而今在大城市里,这也成为一种平常现象。有人曾戏言,现在是“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扩招造成的是学历的贬值,对此,很多硕士生感到焦虑,不少人从研一入学起便开始寻找实习机会,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但在我看来,虽然社会现实十分残酷,许多人考研就是为了找份更好的工作,但过多过早地向现实妥协,有时难免目光短浅。从国家学历教育的层次来看,研究生仍然处于塔尖的位置,相比3647万的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这一群体所占比例仍然较小。对个人而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生中难得的读书时光。相较于上班族,他们还是比较幸福的,可以趁这段时间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一定的社会经验虽然必要,但也需要把握分寸,不可本末倒置。有些硕士生平时不好好学习,等到写毕业论文时敷衍了事,甚至去抄袭别人的文章,殊不知不学无术,终将害人害己,以这样的态度走向工作岗位,想必也走不太远。

  诚然,在浮躁的社会现实中,读书、做研究似乎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它的投入产出比确实有些低。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发现读书、研究对于一个人气质的改变很明显,包括个人的修养,看待事物的角度等。读研常被人称为“深造”,所谓“深造”,是对自身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既然有机会在校园继续读书,为什么不珍惜利用呢?所以即便不读博,硕士生仍然有义务、有责任去研究学问,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自身的水平提高了,不愁未来的发展。

标签: 硕士生;读书;学习;博士生;扩招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