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变“海带”,需真才慢炖变“海鲜”
来源:红网
作者: 责任编辑
吴盈秋
2016年10月30日 09:37:29
和张佳玲一样,近年来回国发展的海外留学生(以下简称“海龟”)日益增多,在国内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和就业需求逐年下滑的双重挤压下,越来越多“海龟”成为待就业的“海带”族。
24岁的留英硕士张佳玲回国几个月,投了几十份简历,都石沉大海。花费几十万元镶上的学历金边,正在一天天被现实剥去光环。和张佳玲一样,近年来回国发展的海外留学生(以下简称“海龟”)日益增多,在国内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和就业需求逐年下滑的双重挤压下,越来越多“海龟”成为待就业的“海带”族。(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海龟”曾经是光鲜的字眼,是就业市场的香饽饽,现在却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海带”,真应了那一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探究“海龟”变“海带”的深因,无外乎三个方面。
一是出国门槛变低导致出国人数增多。数据显示,1978年到2015年37年间留学生总数404.21万人,而仅2015年总数就达52.37万人,回国率达79.87%。“物以稀为贵”,留学生多了回国人数也多了,从供需关系而言就不显得“金贵”了。二是留学生质量下降。早些年留学多为公费且是拔尖学生,现在留学多为自费且是高中阶段成绩一般的学生。这类留学生回国后与国内拔尖“土鳖”相比仍难有优势。三是专业、语言优势不强。很多留学生奉父母之命扎堆选择商科、会计、金融方面的专业而忽视了国内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导致所学专业与就业市场需求两张皮;另外速成的学历本身质量不佳,很多留学生一两年就拿到硕士学位,连语言都没完全过关遑论专业课程,无法彰显“海龟”的专业语言优势。本文的张佳玲就是明证——高考失利出国读一年制硕士,刚过语言关,学到点皮毛,就被“赶”回国了。
由此可见“海龟”过剩变“海带”,毕业生增多就业压力大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还是由于“海龟”自身能力素质欠佳。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14-35岁年龄段本科学历占7.0%,研究生学历占0.6%,高素质人才占比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由此可见目前国内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海龟”人才不是多了,而仍然少了。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海龟”变“海带”,通俗一点说就是“高不成低不就”。薪水少的岗位看不中,薪水高对能力要求高的岗位又难以胜任。因此,“海龟”要想避免变成“海带”,亟须通过真才实学文火慢炖,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千军万马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
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一是引导家长学生树立正确的留学观,不能为镀金而;留学,在选择学校、专业之前认真思考,确保镀到“真金”。二是留学生不要把留学当做观光游玩的机会,而是踏踏实实静下心来潜心钻研,努力弥补高中阶段、本科阶段的学业不足,提高能力专业和语言水平。
要想在白热化的竞争中胜出,仅靠留学“光环”不行,还得有真才实学。因此,防止“海龟”变“海带”,亟须用真才实学慢炖才能熬成“海鲜”。
标签: 留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