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交通违法“随手拍”背后的几重隐忧

来源:荆楚网
作者:杜建锋    责任编辑 杨静涛
2016年12月17日 08:54:03

更多

设若沉浸在交通违法“随手拍”所取得的成效之中而看不到其背后的隐忧,显然不是科学而积极的态度。

  “温州交警”微信2.0版移动互联网交管综合服务平台今年上线以来,温州市民普遍认为该平台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强大了。市民通过“智能随手拍我要举报”平台,可举报交通违法行为。(12月15日《浙江日报》)

  温州交警的“智能随手拍我要举报”平台一经推出,就收到了良好效果,“每天接受群众举报1500多起”,“共接收到各类举报20余万起,作为违法证据录入处罚17万余起”,营造了“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监督者”的氛围。然而,效果的良好并不能掩饰其背后的多重隐忧。

  鼓励市民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随手拍”的法律依据尚存争议。此前,以广州为代表的“随手拍”活动因为惹上了官司而被迫终止,而武汉、南昌等城市也因类似原因无疾而终。坊间争议的一大焦点,在于《行政处罚法》规定,调查取证是行政执法机关行使处罚权的组成部分,不能委托公民行使。如果任由执法机关将执法权让渡于市民,试想大街之上,所到之处,皆为电子警察,观感似乎也并不让人感到愉快。法律实践的滞后很容易让“随手拍”成为论者的标靶。

  “随手拍”之所以能够得到很大的支持,自然与民众对交通违法行为的痛恨密切相关,但又何尝不与其所设的物质奖励有一定关联?物质奖励的一大副作用就是,刺激了一部分人利用合法规则谋利的想法,比如有人握有“交通违法”相片或视频以要挟他人,比如有人以谋取更多的“奖励”而不停的举报,比如有人怀着某种故意对他人进行跟踪盯梢,凡此种种,折射的是一部分人的心态扭曲,反映却是实实的问题。而如果没有相应的物质奖励,只是单纯的鼓励举报,效果究竟几何,尚未可知。

  再者,不妨假设这样一个场景,民众人人手持手机等工具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举报,都成为“拍拍族”,相关执法部门是否就会在日常管理中趋于“懒政”呢?这或许有点杞人忧天,但“汽车占自行车道,初中生拍照被骂”的事件犹在眼前,本该主持公道的警察只顾着圆场,却不处理违章车辆就是生动一例。发动了公众,自己却在墙角里休息不是没有可能,所以公众的参与监督固然可喜,但相关执法部门也不应成为“甩手掌柜”,更应积极作为。

  不可否认,“随手拍”对于减少交通违法行为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对于弥补交警部门管理力量的不足也有相当大的作用。但是,需要明确的是“随手拍”提供的仅仅是线索,交警部门需要严格遵照相关程序进行调查取证。设若沉浸在交通违法“随手拍”所取得的成效之中而看不到其背后的隐忧,显然不是科学而积极的态度。

标签: 交通;违法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