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有理丨以山水精神和创意驱动增强文化推动力
来源: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作者:陈野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2月01日 09:31:36
我们要在“百水赋”“水文化史”等已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集聚各方力量,努力创作各类文学艺术精品佳作,共同谱写浙江山水文化新篇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科学论断。“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不仅在于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合居住、旖旎的山川风光可供游览,不仅在于发展生态经济带来经济效益,还同样在于山川中蕴含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在于文化精神引领社会、润泽人心的力量。因此,在“两山”的浙江实践新征程中,具有“资源”“效益”“创意”“精神”多重内涵的“文化推动力”不可低估,浙江渊源于绿水青山的山水文化更具开发运用价值,可在与文化关系密切的特色小镇、文化小镇、美丽乡村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山水文化为“两山”注入文化资源和经济效益
简要梳理我省与山水文化有关的“两山”实践,大致有体验民俗、追寻乡土之根的人文旅游,享受山水田园慢生活的古朴民宿,品味生态、传统、特色餐饮的农家乐,观赏生态农业的观光旅游,回归山间田园劳作的农耕盛会,与时令、季节、特产结合的赏花采摘,栖息于绿色氧吧中的休闲养生,还有自驾、露营、健行、竞渡、漂流、绿道等山水运动,古堰画乡类的书画、摄影、电影艺术创作基地,印象西湖、印象普陀等山水实景演出,中药、木雕、根雕、石雕等传统手工产业。形式之丰富多样,为今天开启“两山”浙江实践新征程,提供了有益借鉴。
10多年来,民间社会与市场激情迸发,思路开阔,成果琳琅满目,绿水青山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与此同时,社会大众追求山川田园文化生活的兴趣得到激发,追捧传统民族工艺、古董文物的“粉丝”日增,和乐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大众文化知识水平和素质得到提升。
目前仍有广阔的提升发展空间
尽管这些年我省在“两山”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与山水文化相关的项目,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容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同质化等问题。推进“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从文化视角看,依然有着广阔的提升发展空间。
在发展目标上,目前对“金山银山”的理解主要定位于经济目标,对“金山银山”中蕴含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之精神文化价值理解不透、关注不够,有待深入探索。在资源类型上,物质文化、民俗文化运用较多,精神文化、精英文化资源有待开发。
在产业门类上,基本以附加农业、文化元素的乡村山水旅游业,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传统手工业为主,以内容创意、高新科技为特征的影视等文化产业尚未充分进入。
在人才支撑上,政府部门、企业参与较多,文史学者、文化人士参与较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以特色小镇为例,主要由各级经济部门操作,这些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经验丰富,对文化资源则相对陌生。按照省政府“特色小镇将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同时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定位要求,文化资源、文史专家、文化人士应是特色小镇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以山水精神和创意驱动增强文化推动力
构筑精神世界的“金山银山”。从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的角度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应在一般意义的经济效益之外,重视对山水文化精神的认识理解、追求和弘扬。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不仅要有结合物质文化、自然山水、乡村资源的一般性观光、娱乐、餐饮等追求经济效益的金山银山,也需要结合山水文化精神作深层思考和创意设计,开发出蕴含山水文化精神特质、具有高品质文化价值、满足不同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产品,建设精神世界里的金山银山。
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既要重视文化作为产业资源的运用,也要突出文化的凝聚引领作用。在各镇围绕单个产业打造完整产业生态圈之时,以展示馆、文艺创作、文化活动等集中呈现相应文化类型,例如桐庐健康小镇之于健康养生文化、善琏湖笔小镇之于书画笔墨文化、磐安江南药镇之于中药文化,从本行业产业竞争力和本类型文化推动力两个方面培育“单打冠军”,达到“小而美”之“美”的目标,为小镇建设赋予内容创意的原生动力、注入文化之魂。
还要设计游山玩水之外体味山水文化的项目,如姓氏寻根、家族探源、名人寻踪、诗路觅趣、词境品秀、画中山色、林泉隐读、澄怀观道等,大量创作各种类型的山水题材文艺产品,使人于经年不断的活动中亲近触摸中华文化精粹,在澄澈绿水中荡涤喧嚣浮尘,在沉静青山中寻求心灵宁静,在对共同的民族传统、生活方式、文化精粹、人文精神的体验认知中,获取潜移默化的文化熏染,为构筑和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认同基础,提供润物无声的滋养。
以创意驱动提升产业能力。改进提升目前存在的低、小、散、粗、同质化等不足,需要依靠具有强劲带动力、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创意精品和支柱性产业,整合各方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产品优势,切实增强文化推动力。我省文化产业中具有显著优势的影视产业,是可资探索的领域。以丽水为例,丽水的各种历史、人文、山水资源蕴涵着足够多的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好故事素材,尚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绿色璞玉。龙泉、青田、莲都、云和、景宁、遂昌等地名,或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或是中国文化崇尚的精神境界;畲族、青瓷、宝剑等,也是独具地方特色、具有全国影响、代表中华文化经典元素的珍贵素材。这些文化资源叠加山水环境、文化创意、世界一流创作团队,足以创作出具有神秘、奇幻、清灵或厚重特质的品质优异的山水文化影视大片。
发挥文史学者作用。目前我省与文化资源相关的项目开发,很多是决策后直接交由设计公司规划。设计公司擅长于功能布局、建筑景观设计,对当地文化资源及其价值意义的理解把握难免不足,较难在文化内涵上做出有深度和特色的作品。因此,在规划之初即请文史学者介入,十分必要。我们既要重视发挥项目所在地学者的作用,他们长期立足本地探研乡土历史文化,感情深、体会深、挖掘深,具有近、实、深、细的优势;又要发挥外地如省市专家的作用,可以跳出本地局限,以宏观与比较的视角把握周边发展大势、合理定位文化资源价值、提炼独特优势,避免封闭孤立地就事论事。此外,从原创的角度,文史学者也有发挥空间。
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开展知识技能培训。针对乡村游、农家乐等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和广泛发展的趋势,以农村文化礼堂为平台,在其讲堂和相关活动中,开展生态保护、山水文化、旅游产业规范、农家乐和乡村山水旅游经营技能等培训,既能规范和提升相关项目的质量、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也能丰富文化礼堂对接村民需求的内容。
建立外籍人士山水文化体验基地。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既需要我们自己“走出去”,也可借助于外籍人士在中国实地体验中华文化、获得深切感受后的“走回去”。如:松阳邀请浙大留学生至古村落实地感知中华农耕文明,发放“古村落保护国际志愿者”聘书,运用留学生海外资源共同呼吁保护传统古村落;安吉以国际化理念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定位,推动安吉旅游向“国际乡村度假目的地”转变。这些做法,虽是对内的乡村文化建设,也具对外的文化传播之效。
因此,有必要为来华旅游、学习、工作、交流的外籍人士,建设观赏自然风光、体验山水文化的体验基地。例如径山、径山寺、径山茶或天台山、国清寺、“茶百戏”等一系的山水茶禅文化,赵孟頫、王蒙、吴昌硕、湖笔等一系的湖州水墨山水画文化,沃州、天姥山、王羲之、谢安等一系的魏晋名士和玄学思辨文化,等等。不仅在于以山水文化专题深度游增加旅游经济收入,更在于让外籍人士在实地体验中感受多姿多彩的浙江山水文化,在其回国交往的口耳相传中起到对外传播的实效,有效扩大浙江绿水青山的经济、文化影响力。
建立全省联网的综合性文化资源库。我省文化资源利用存在认识浅表以致优势埋没、盲目照搬以致低效重复、粗放经营以致难成品牌、零散分割以致势单力薄等现象。目前来看,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亟需盘清资源家底、精准把握特色、发掘独特优势、深度创意加工。因此,有必要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专业研究人员,建立全省联网的综合性文化资源库,开展有关文化资源运用的目录清单、分析报告、规划方案、开发指南、创意策划等工作,为决策部门、文化企业、设计公司提供准确、深入的文化资源服务,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把握文化自身发展机遇。增强“两山”的文化推动力,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是文化推动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体现,当前也正是文化自身发展的极佳时期。我们欣逢生态文明时代,这是今天山水文化发展的难得契机。在浙江这方明秀的山水大地上,文化传承理应生生不息、必能不断创新。因此,我们要在“百水赋”“水文化史”等已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集聚各方力量,努力创作各类文学艺术精品佳作,共同谱写浙江山水文化新篇章。
【作者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原载于《浙江日报》2016年8月5日理论版,原标题《增强“两山”的文化推动力》,原作者 陈野,编辑 吴晔)
标签: 山水文化;文化资源;文化;绿水青山;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