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有理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 成功实施的经验和启示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陈立旭 责任编辑
张韬
2017年03月24日 07:48:00
第一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怎么做的?第二期怎样做得更好?从中获得多少文化自信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倡导设立的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近期启动第二期。
3月22日,有理君从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深入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推出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精品成果,培育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优势学科,到2021年底,逐步形成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的当代“浙学”品牌,打造浙江文化研究新高地。
今天,学习有理公众号发表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育长陈立旭教授的文章,告诉我们:第一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怎么做的?第二期怎样做得更好?从中获得多少文化自信的启示?
1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亲自指导、谋划和布局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并担任第一任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
历届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同志的顶层设计,坚持将文化研究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抓落实。
省委宣传部加强领导,省社科联认真组织实施,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踊跃参与。
文化研究工程的成功实施,使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跃上了新台阶,在全国影响力日渐扩大,“浙学”品牌效应逐步凸显,学科特色日益鲜明,一大批优秀社科人才得以脱颖而出。
10多年来,我省成功实施文化研究工程,为顺利推进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亲自部署
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实施文化研究工程,体现了他对浙江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及其富于创造力基因的深刻认识,对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的文化力量的高度重视,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先行探索先行实践的高度自觉。
第一,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浙江底蕴深厚的文化中令人惊叹的富于创造力的智慧和力量的深刻认识。
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以后,对浙江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深刻地认识到悠久深厚、意蕴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的宝贵财富,也是开拓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
在没有特殊政策和特殊资源、农业比重大、工业基础薄弱情况下,浙江能取得惊人成就的深层原因,就在于浙江文化中富于创造力的基因与当今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习近平同志希望通过深入挖掘浙江文化深厚底蕴,用浙江历史教育浙江人民、用浙江精神鼓舞浙江人民、用浙江经验引领浙江人民,进一步激发浙江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力。
第二,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文化力量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同志从浙江人民群众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了滋育着浙江生命力、催生着浙江凝聚力、激发着浙江创造力、培植着浙江竞争力的文化力量。
对浙江现象的深入思考,引发了习近平同志对于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的文化力量的更深层思考。
他把文化力量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和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硬实力。
文化要素是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正是基于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他强调,研究浙江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增强文化软实力,是浙江人民的共同事业,也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使命和职责。
第三,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浙江文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高度自觉和深刻思考。
习近平同志既立足于浙江又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思考文化建设,在谋划和布局浙江文化建设的同时,已经自觉地肩负起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行探索先行实践的重大责任。
他作的“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以及关于浙江文化建设的系列讲话,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个特征。
习近平同志既从推动浙江又好又快发展的角度,提出要与时俱进地弘扬浙江精神,又站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高度思考浙江精神,把弘扬浙江精神作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
既希望通过梳理和弘扬浙江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资源,繁荣和丰富当代的先进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同时又从中华文化的高度思考浙江区域文化,强调浙江区域文化是在中国文化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身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他希望对浙江区域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也能够成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发展中国文化、创新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多次指示省社科联组织力量深入研究浙江历史文化、解读浙江现象、总结浙江经验、丰富与发展浙江精神,推动浙江又快又好发展。
为此,省社科联立即着手论证和编制“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有关方案。
省委和省委宣传部领导多次听取方案汇报,指导方案的论证和完善。
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和筹划,文化研究工程构想逐渐成熟。
2003年7月,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任务,将之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
2005年7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
这个纲领性文件把“文化研究工程”纳入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八项工程”而正式提上了建设日程。
2005年8月,省委下发“关于印发《浙江省文明素质工程》等八项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实施包括“文化研究工程”在内的“八项工程”作了具体部署。
习近平同志担任第一任指导委员会主任。他一直高度关心、重视并亲自指导、谋划和布局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
2005年8月30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标志着文化研究工程正式启动。
2006年习近平同志亲自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作总序,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多次作指示、出题目。
在担任总书记后,他欣然同意二期工程继续保留十年前他作的“总序”。
历届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同志的顶层设计,坚持将文化研究工程一张蓝图絵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不懈抓落实,在继承与创新上下功夫,在加强建设上谋新招,既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
赵洪祝同志、夏宝龙同志相继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多次就加快推进文化研究工程作出指示,要求继续完善规划、强化管理、注重品牌,不断提升文化研究工程成果质量。
根据习近平同志的要求,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点研究“今、古、人、文”等四个方面,即“浙江当代发展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浙江名人研究”和“浙江历史文献整理”等四大板块,开展系统研究。
围绕这一中心任务,省委宣传部、省社科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提供条件,督促落实工程建设。
省社科联作为具体组织实施单位,积极建立和完善机制,在工程实施之初就成立了文化研究工程办公室,聚焦主攻方向,积极组织制定研究规划、搭建研讨平台、整合研究力量、培育学术团队,跨地区跨学科地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基地”等20多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凝炼了数十个与浙江当代发展和浙江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研究方向,严格监督和把控成果质量。
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倾注了满腔热情,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先后有10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工程项目研究。
他们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将毕生所学贯注于一功,绝大部分项目耗时一年以上,有些研究项目耗时数年,数十人参与。
经过持续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积累,第一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圆满完成了规划任务,产生的一批学术精品,得到了国家和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批示,赢得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宋画全集》《元画全集》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视和赞赏,作出过5次批示;《毛泽东在浙江的785个日日夜夜》等受到了中央、省有关部门的肯定;《科学发展观在浙江实践系列丛书》12部专著被省委确定为省两会代表学习资料。
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纷纷被引用,也多次被政府部门列为学习材料,或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内外嘉宾。
一批学术精品,获得了多项国内高水平奖项,在省第十四至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占比大、等级高,其中一等奖36项,占总数的23.2%;二等奖45项,占总数的15.0%;三等奖66项,占总数的12.1%。
文化研究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仅推出了一批重点研究项目和重大研究成果,培育了一批具有浙江特色和全国影响的优势学科,而且也打造了一批研究力量较强的学术团队,带出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名师和学科骨干。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跃上了新台阶,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品牌效应逐步凸显,学科特色日益鲜明,一大批优秀社科人才得以脱颖而出。
实施文化研究工程的经验和启示
在圆满完成第一期文化研究工程规划基础上,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精神,我省制定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第二期)实施方案”,明确了“浙江当代发展问题专题、浙江历史文化专题、浙江文献专题、浙江艺术专题、‘浙学’文化意义诠释专题”等五大研究板块,从学术角度进一步全面解读当代浙江发展和浙江历史文化,系统探讨浙江文化内在特征和个性特色,深化对浙江在中国发展中的作用、贡献和意义的认识。
通过五年努力,有计划有步骤推出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精品,培育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优势学科,做大做强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的当代“浙学”品牌,培养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名家和学科骨干,打造浙江文化研究新高地。
10多年来我省文化研究工程的成功实施,为顺利推进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是推进文化研究工程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亲自谋划和布局文化研究工程过程中,习近平同志从对浙江现象背后深厚文化底蕴的深入思考出发,深刻地阐述了系统研究浙江文化对于繁荣和丰富当代先进文化、推动浙江又好又快发展的意义;
从坚守文化自信的高度、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阐述了研究浙江区域文化,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发展中国文化、创新中国文化的意义。
习近平同志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有效地凝聚了共识,迅速获得了全省上下特别是社科界的广泛认同和热烈响应,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坚守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思想,为我省实施第二期文化研究工程提供了行动指南、基本遵循。
只有坚守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才能为深入研究浙江文化的历史成就和当代发展凝聚思想共识,努力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传统文化“四个讲清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浙江智慧、浙江力量、浙江元素、浙江素材。
第二,坚持继承和创新辩证统一是文化研究工程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习近平同志把文化研究工程主攻方向确定为“今、古、人、文”四个方面,确定为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底蕴、解读浙江现象、总结浙江经验、指导未来发展,生动地体现了继承弘扬与创新发展、不忘本来与开拓未来的辩证法。
十多年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辩证法,已经成为我省成功推进文化研究工程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省社科联组织全省社科界紧紧抓住继承与创新这一主题,积极组织和推动我省社科界不断在当代浙江发展和浙江历史文化的研究上取得新成就。
实施第二期文化研究工程,必须继续坚持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一方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进一步深入发掘和传承浙江历史文化,另一方面要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其现实内涵,实现浙江文化的与时俱进,使浙江的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增强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第三,科学规划和规范管理是文化研究工程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文化研究工程实施之初,习近平同志就亲自进行了谋划和布局,提出了重点研究“四个方面”“四大板块”的顶层设计,为科学制定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规划明确了内容和任务,指明了方向。
十多年来,我省坚持通盘规划、整体运作、统一管理的原则,有效地引导了我省社科研究力量聚焦于重点研究内容和任务,带动了学科建设,保证了整个工程的研究质量,形成了工程强大的品牌效应,促进了学术人才的培育和集聚。
实施第二期文化研究工程,必须进一步加强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强化项目设计和论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要通过科学规划和规范管理的引导,使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力量进一步汇聚到“浙江当代发展”和“浙江历史文化”的研究上来,进一步提升主攻领域的研究特色和研究团队特征、“浙学”品牌的优势和影响力,进一步强化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四,构筑联动平台、发挥协同合力是文化研究工程取得成功的机制保障。
实施文化研究工程伊始,习近平同志就提出要通过课题组织、出版资助、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加强省内外大院名校合作、整合各地各部门力量等途径,形成上下联动、学界互动的整体合力。
根据习近平同志指示精神,文化研究工程形成了“党委政府挂帅领导,学术机构牵头组织,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省级社科规划管理,学界学人参与研究,部门地方联动推进”的运行格局,在全国区域文化建设中独树一帜,具有首创性和示范意义。
省社科联充分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省委党校、省社科院、浙江大学以及省内其他高校、科研单位牵头承担重要项目,组织专家学者联合攻关;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发改委下属研究院(所)等政府决策智囊机构也参与研究、共同推进,推动了学者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互动。
全省各相关部门形成了协同合力,共同为一期文化研究工程的圆满完成作出了贡献。
实施第二期文化研究工程,必须进一步发挥整体合力,立足省内教学、科研单位和工作部门的研究特色和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省内外、境外学者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以改革发展创新的思路,组织开放式研究,培育学术研究协同创新平台,努力建立健全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育长、教授)
标签: 浙江;文化研究;习近平;浙江文化;习近平同志;研究;同志;文化;哲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