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文化传承:无条件地“传”, 有选择地“承”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葛剑雄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7年06月06日 10:08:59

更多

“传承”应该分为“传”与“承”两个部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当区别对待。

  原标题:无条件地“传”, 有选择地“承”

  “传承”应该分为“传”与“承”两个部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当区别对待。“传”需要我们把前人留下来的精神的、物质的文化遗产,尽可能完整地、无条件地保存下来,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它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承”应该是有选择性地,有的需要摒弃,有的需要理解后进行科学转换,只有极少部分才能按照原样继承。

  我想谈谈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些看法。

  一、对于“传”,我认为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我们要尽我们的可能把前人留下来的精神的、物质的文化完整地保存下来。

  我把“传”跟“承”分为两个概念,“传”我认为就是使它保存、流传;“承”,那就是要使它延续、继承,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给我们提出了不同的任务,我们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对于“传”,我认为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我们要尽我们的可能把前人留下来的精神的、物质的文化,这些遗产都要在我们这一代,尽可能把它完整地保存下来。如果我们再不自觉地保存的话,它们很可能就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绝了。不要去区分它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先进还是落后,有时候还在你争论它该不该保存的时候,可能这个老建筑就倒塌了;这个文化的传人,可能就去世了,或者已经丧失了再传的能力了。所以,不争论,先保存下来。

  有人担心,你保存了糟粕怎么办?没关系,糟粕也好,显示人类的丑也好,都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你看法西斯当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现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一种遗产,如果不保存,后人可能很难想象出当年法西斯的残酷。在中国,从宋朝到清朝,妇女都是缠足的,正常的脚变成“三寸金莲”,当然这是一种陋习。但是如果你把有关缠小脚的历史资料,比如当时人们欣赏的三寸金莲这些小脚的鞋都通通毁了,我们的后人包括在座的各位,你们又怎么理解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这么一个阶段的审美?

128.jpg

  二、你真把它毁灭了,或者任由它自生自灭,那么等你意识到的时候,也许已经没有办法再深入了解研究,更谈不上继承弘扬了。

  还有一些是古代人的生存智慧,我们可能一时无法理解,但你真把它毁灭了,或者任由它自生自灭,那么等你意识到的时候,也许已经没有办法再深入了解研究,更谈不上能够继承弘扬了。比如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就宣布废除原来的农历,完全实行公历。但是我们慢慢发现中国的农历并不是当时反对它的人说的是阴历,它是一种阴阳合历。特别是其中的二十四节气,它非常好地使中国那么多的农民能够把握住生产跟生存的节奏,这是一种古人生存的智慧。中国以这么小比例的耕地养活这么多人口,很大程度上,是与两千多年前形成的二十四节气这样一种生存智慧有关的。所以大家知道,最近二十四节气已经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我们可能今天还认为是一种迷信,一种不好的习俗,也许它包含了当时的人,他们在特殊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生存智慧,那我们不妨把它留下来以后慢慢研究。

129.jpg

  三、古代文化里面,到底哪些是值得我们今天“承”的?

  总而言之,我觉得讲“传”的话,那是无条件的。但是“承”呢,那就不同了,我们要继承的,不可能是它的百分之百。首先要理解这种文化,其中哪些部分我们可以照原样继承下来,但是哪些部分,可以经过我们现代的、科学的转换,散发出它的精神实质,它的精华,用新的形式,成为我们今天的生活、今天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以为未来做出贡献。当然完全不适合的糟粕,我们要剔除。但是长期以来,我总觉得我们对这些看法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做出实际的事情来。所以我自己在考虑,我们古代文化里面,到底哪些是值得我们今天“承”的?我们传统文化里讲忠孝节义,现在没有人说孝不好吧,那么这些放在今天,我们怎么来学、怎么来做呢?从孔子、孟子一直下来,为什么这个孝道,这么长时间地流行呢?

  这几年,我们又重新讲“孝”了。我看有的农村,把二十四孝图都重新挂上去了。那个“孝”里面,有些今天看来是很可笑的。比如老人生了病,儿子自己割块肉给老人煮了吃,就算你的心完全是好的,那么今天我们也明白人的肉是不能治病的。还有一个冬天老人要吃鱼了,儿子躺在冰上让冰融化然后鱼就出来了。你浇点开水也可以嘛!对吧?你说这叫“孝”吗?这些二十四孝里面的糟粕部分,模仿也没用的。还有今天讲孝,叫小孩子穿一个汉服啊,跪着磕头啊,但是起什么作用呢?所以这几年,特别我研究中国人口史,慢慢体会到了,“孝”的本质不是那些表面文章,“孝”的实质就是要一代一代的人,为家族、民族、社会的繁衍、延续,做出贡献。为什么中华民族,特别它的主体民族——汉族,今天在世界上还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呢?“孝”的观念,起的作用是不容否认的。很多从春秋战国时候流传下来的故事,包括《赵氏孤儿》,赞扬的都是说保存一个家族的后代是很神圣的事情,它对我们中华民族的绵延的确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130.jpg

  四、如果我们把传统文化,放在古代一个真实的社会场景下面来认识它的本质,它真正起的作用,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做到“承”。

  那么这个孝道是不是就没有糟粕,没有需要扬弃的呢?也有的。比如说古代讲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是不包括女孩子的,男尊女卑,这就是糟粕。今天,如果说继承传统文化,我认为都应该把它具体化,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盲目的颂扬上。如果我们把传统文化,放在古代一个真实的社会场景下面来认识它的本质,认识它起的真实作用,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承”。在我们这代人里面有选择性地,进行合情合理的创新、转换,那么这样的传统文化,就能成为我们今天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并且通过我们传给子孙后代,使它在中国、在世界永远地发挥它积极的作用。

标签: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生存智慧;文化;糟粕;三寸金莲;前人;孝道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rdht/201706/W02017060632613878883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