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学习有理微观点20170724|卸下虚名的包袱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评论员 飞来峰    责任编辑 逯海涛
2017年07月24日 15:33:46

更多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重要论述,解决好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什么是自我革命、如何推进自我革命的重大历史课题,对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顺利实现党的奋斗使命具有极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2.jpg

  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重要论述,解决好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什么是自我革命、如何推进自我革命的重大历史课题,对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顺利实现党的奋斗使命具有极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坚持自我革命?归根结底是两条:

  第一,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党近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结晶。

  (二)

  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概括来说就是不忘初心,牢记宗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自我警醒、自我否定、自我反思、自我超越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其精髓要义和基本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这是一种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崇高追求。

  第二,这是一种刀刃向内、无私无畏的政治勇气。

  第三,这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变革的历史运动。

  第四,这是一种革故鼎新、守正出新的实际行动。

  (三)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要肩负人民和民族的重托、承载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希望,一刻也不能停止自我革命。

  我们必须在坚定信仰信念中保持自我革命的战略定力。当今中国,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多样,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渗透很广,共产主义“渺茫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在一些共产党员中仍有市场。这些都会对保持自我革命的定力造成一定的冲击。我们必须用好思想建党这个法宝,高扬共产党人的“心学”,着力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全体党员干部。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精神上不缺“钙”了,自我革命的骨头、骨气就会硬起来。

  我们必须在顺应人民意愿中坚持自我革命的正确方向。顺应人民的意愿,就要始终把握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逻辑,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严厉防范和查处一切以权谋私现象,坚决防止党内出现既得利益集团。顺应人民的意愿,我们还要把防止社会利益固化作为自我革命的重点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敢于打破利益藩篱,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

  我们必须在解决突出问题中激发自我革命的强大动力。每成功解决一个问题,都在不断凝聚起推进国家有序治理、人民幸福安康、社会繁荣进步的强大力量。而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会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一次自我反省的机会、一副自我矫正的良方、一个改革创新的起点。

  我们必须在创新体制机制中提高自我革命的能力水平。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大力破除体制机制桎梏,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在各个方面建立比较成熟的制度体系,极大地提升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自我革命能力,提升了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自我革命能力,就是最具说服力的明证。

  (作者何毅亭,来源:学习时报2017年7月24日)


  新发展理念的地位

  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具体实践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关于科学发展的最新创新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境界,构筑起了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大厦的逻辑支撑,形成了“十三五”时期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事关发展全局的行动纲领。

  新理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境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博大精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和高度凝练,体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唯物论与辩证法、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多重辩证统一。

  新理念支撑了治国理政思想大厦的逻辑体系。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整个治国理政思想大厦的逻辑体系,发挥着支撑思想大厦的“钢梁”作用。树立发展新理念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局面的必然选择,是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迫切需要。

  新理念形成了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行动纲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统领“十三五”时期我国改革发展全局,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的行动纲领。

  新的发展理念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阶段的时代要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内在发展规律,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理论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构成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思想基石,必将成为中国发展史上的思想丰碑。

  (作者胡敏,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年07月24日)


  为什么我国经济指标能持续向好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各项经济指标均全面超出市场预期,使得很多分析人士“大跌眼镜”,也让众多国内外预测机构大呼“看不懂”。同时,这也让近几年再次发酵的“中国崩溃论”等悲观主义思潮再次“打脸”,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回答了“中国崩溃论”为何总是崩溃的疑问。

  首先,我们要正视世界经济复苏的确定性逻辑。一些关键指标表明去年以来全球经济逐渐趋稳并呈现复苏向好的态势,世界景气周期开始进入上升阶段。

  一是主要发达经济体整体回暖,美国经济受特朗普新政预期刺激和补库存上行周期的影响,消费、工业生产、房地产投资和进出口均持续增长,带动就业率大幅提升。欧元区的复苏更加显著,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回升,失业率创下7年来新低,通胀率更是温和连续扩大。日本经济也有所改善,持续的通缩压力得到缓解,生产端增长势头继续巩固。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OECD)也先后上调了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进一步肯定了全球经济延续良好的复苏态势。

  二是全球大宗商品2016年以来价格大幅回升,呈现出整体走强的势头。供应紧张加之需求旺盛进一步刺激了能源、有色、农产品等各类大宗商品的上涨,这与2015年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是实体经济投资增速加快,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PMI指数连续回升,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进出口贸易回升和工业生产加快的态势,表明制造业和全球贸易复苏进程加快,市场信心得到提升。外部环境的改善和全球贸易的复苏对促进我国出口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我们往往低估了出口对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其次,我们要看到微观基础的改善和结构性转变所带来的强大力量。

  一方面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激发了市场活力,这不仅在企业盈利水平上有所体现,而且直接提升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活跃度。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今年二季度小微工业企业的景气指数达到96.5%,达到了两年来的最高。72.7%的小微企业反映产品订货量高于和处于正常水平,这个比例连续6个季度在提高。同时小型企业的PMI指数连续两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这表明,在“放管服”改革的助力下,小微企业的活力明显增强。

  另一方面,城市和农村的消费升级、网络购物的持续高涨和三四线城市的住房汽车消费扩张等态势,表明新型城镇化正在发生内涵式的改变,这不仅使消费成为“三驾马车”的领头羊,而且也预示着内需潜力在结构上的更大释放。

  外部环境复苏所带动的周期性力量和微观基础改善所引发的趋势性力量共同构成了上半年宏观经济超预期表现的内在逻辑。国内消费和进出口数据的亮眼表现正是这种内外因素加速共振的结果,加之上半年政府更加有力的积极财政政策的跟进,使投资也保持了合理增速。结构优化调整和总需求扩张打通了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传导路径,“超预期”的表现也就应当是在“预期之中”了。

  (作者刘元春,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来源北京日报2017年7月24日)


  卸下虚名的包袱

  古人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之为人,收获好评价、留下好名声,是自然而然的内心追求。但追求怎样的名声,怎样对待名声,却有境界高下之别。纵观历史,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百姓,没有人因虚名而流芳千古。但凡能被世人所铭记者,无不是心中有抱负、脚下有征途,靠实绩而赢得口碑。一个人如果执迷于那些如浮云一般的虚名,很容易一叶障目,落得个名不副实的结局。

  为官一任,不是不需要声誉,关键在于如何留住清名与美德。当共产党的“官”,既不是谋私利也不是享清福,而应想方设法造福于民。立下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鸿鹄志,崇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德行,讲奉献、讲作为、讲实干,才能行之久远。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卸下虚名的包袱,甩开膀子、脚踏实地,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中去,我们一定会在时间深处留下自己的足迹,在群众心里留下温暖的记忆。

  (作者:李锦涛 来源: 人民日报 2017年07月24日)


  改革的效率是怎么来的?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推进关键期,改革效率从何而来,如何进一步提高改革实效?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

  书记作出了科学的回答:“速度是效率,方法对头是效率,减少失误也是效率”。

  “速度是效率”,呼唤的是改革抓落实的力度。以只争朝夕的责任感、紧迫感去推进改革,就能为改革赢得“加速度”。当前,改革进入施工高峰期,一项改革滞后,影响的就是一系列的后续发展;一项政策落空,影响的就是千千万万百姓的获得感。唯有以时不我待的劲头推进改革,紧盯进度、敲钟问响,才能避免“打滑”“空转”,让改革步步深入。

  “方法对头是效率”,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找到解决难题的钥匙。方法就是新的世界,在改革创新之路上,只有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方法,才能让改革日臻佳境。

  “减少失误是效率”,改革如接力赛跑,一棒失误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只有稳扎稳打,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办一件事成一件事,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反复拖慢改革进程。当然,减少失误,并非是说不允许试错,而是要让决策者的思考,行走在科学的轨道,坚决防止改革思路简单化、改革内容空洞化、改革过程形式化。

  提高改革效率的途径很多,但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最终只有一个,那就是群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 民意,是改革的前行准绳,更是改革的价值尺度。推进改革时,把民意请进门;评价改革时,让民意居上座,如此,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具有更坚实的落点。

  (作者张凡,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7月24日)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什么?

  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价值观。当今的世界冲突归根结底是价值观的冲突。争夺价值高地,比拼价值观的得当与否、善恶与否,成了新的“战场”,“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刻不容缓。价值认同的撕裂,造成共识降低,分歧加重,离心倾向明显。核心价值观的自信要着眼于弥合价值分歧。但价值观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一个国家和民族历经千百年,经过意识形态的大力倡导、知识分子的反复论证、民间的广泛传播,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才逐渐稳固下来。因此,价值观的树立,不是铺天盖地的一阵风,而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涓涓细流。一方面,传统价值观要经过转换和创新发展,“根”上发出新芽和枝条;另一方面,当今时代倡导的价值观要向下深植,找到根源。

  (作者朱康有,系国防大学教授,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年7月24日)


  大国成长的天然难题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大国,正遭遇到一个天然的难题。这个难题所有成长大国都遭遇过,就是成长大国的周边国家及世界其他大国对该国怀有难以消除的战略疑虑。

  对成长大国的战略疑虑有天然的成分。在西方大国眼中,就是一个体系外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成长起来后会怎样对待现有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完全是未知的。这恐怕是跟中国有密切经济关系的东南亚国家和中亚国家要寻求域外大国安保合作的重要动机,也是一些国家在中印摩擦中偏袒印度的一个缘由。当然,不排除个别西方大国刻意建构的“中国威胁”话语体系在发挥作用。

  无论是天然的战略疑虑,还是刻意建构,对成长中的大国来说是回避不了的难题和挑战。在能够算得上世界级大国的成长进程中,只有英国和美国成功破解了这个难题,其他诸如法国、德国、日本、苏联都失败了。

  当然,中国成长也有不少有利的客观因素,比如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世界格局变化过程中非西方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体系面临转型。对中国来说,把握好成长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运筹好大国关系,处理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对最终完成成长进程是最为关键的。实际上,从坚持韬光养晦到提出和平发展,再到倡导建设和谐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就是中国在为破解大国成长天然难题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作者刘建飞 来源:学习时报2017年7月24日)


  西方决策机制为什么失效?议而难决,决而难行

222.jpg

  抉择 徐骏 作

  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教授何茂认为:

  1、西方价值取向的片面性,导致决策容易陷入“多数人的暴政”。

  西方价值则偏重“每个人”。虽然西式民主决策体现多数人当下的意志,但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多数人意见,不一定代表真正的多数人和后代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仍有可能产生短视性、偶然性、临时性的弊端。“多数人的暴政”就属于此类。西方的决策基本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多数派对少数人群或者少数派正当权利的侵犯和剥夺,并可能做出不合理甚至会造成灾难的决策。

  2、注重形式上的公平导致决策时间冗长,容易失去决策最佳时机。

  从决策形式上来说,与法律判决过程比较类似的西方决策,也需要经过与法律判决过程较为类似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注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其直接后果就是西方决策的时间较长。

  从决策的实质上来看,西方决策是一个决策各方达成妥协的过程。参与决策的各方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进行反复博弈,直至决策各方最终就平衡利益的方案达成共识,这就很可能表现为最终不决策。

  3、过分重视程序公正而导致决策执行困难。

  从决策的执行主体来看,缺乏明确的执行主体导致西方决策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从决策执行的内容来看,决策者和执行者因为利益、理念不同会导致决策执行困难。

  从决策执行过程来看,西方缺乏对决策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验收的机构,这导致决策部门在做出决策之后无法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跟踪,这很可能会导致决策的执行出现偏差甚至决策无法落实到位。

  4、过分注重当下多数人的意见,有时会与国家长期利益相冲突,而使决策显得轻率且问题多多。

  多数人的意见与正确的意见是不一样的。多数人往往是中低收入的人群,他们看问题的视角、诉求和情绪传染,有时会与国家长期利益、战略性布局相冲突,其结果往往导致决策出现以下问题,第一,决策的轻率性。 第二,决策结果的不可预测性。

  西方决策机制的核心原则是“多数人同意”。这样,利益集团的工夫就放在制造“多数人”上。谎言、假情报、造谣是每次国家大事决策的前奏,多数人不明真相、盲从流言,错误决策就在所难免。

  当今世界决策机制各有千秋,也各有弊端。包容借鉴、取长补短是各种模式今后改革的必由之路。在我们批评西式决策机制的时候,也要看到它的历史功绩和现实的存在价值。重要的是,当我们研究借鉴西式民主决策机制的时候,不可以照搬和简单复制,尤其是不能照搬它的弊端和漏洞。

  (来源:北京日报2017年7月24日)


  推荐阅读:《再造中国:领导型国家的担当》

3.jpg

  《再造中国——领导型国家的文明担当》,王义桅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适应、融入、潮流,是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主要观念。改变、介入、造势,开始成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主题。

  改造自己、影响世界,被历史学家章百家描绘为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逻辑。“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表明我们在主动改变,引领中国与世界的变迁。再造一个中国,再造一个世界,是“一带一路”的新主题。再造一个中国,就是中国身份从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向全球中国的演变。

  阐述中国模式——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中国故事——基于历史而引领未来,中国外交——影响自己而改变世界,中国崛起——始于华夏而惠及四海,从而再造中国,确立中国成为世界领导型国家的道统,这就是《再造中国——领导型国家的文明担当》一书的主题。

  (来源:北京日报2017年7月24日)

标签: 决策;改革;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理念;习近平;大国;价值观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rdht/201707/W020170724520761631873.jpg